这项新规由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旨在解决互联网时代“实名认证必填身份证”的隐私泄露顽疾。但问题来了:“网号”和“网证”到底是什么?怎么申领?哪些场景能用?企业不配合怎么办?今天,我们就解读这场“数字身份革命”。
图片来自官方公布
根据《管理办法》:
- 网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网络身份标识,类似“数字身份证号”,不含明文身份信息。
- 网证:动态二维码形式的认证凭证,每次使用自动刷新,防止被截取滥用。
举个栗子:
以前注册某购物App,你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现在,只需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扫码,系统自动核验身份,但商家看不到你的真实身份证号。
图片来自网络
1. 告别“裸奔式实名认证”
- 现状:目前90%的App要求提交身份证号,一旦某平台泄露,你的信息可能被黑产倒卖。
- 新规:对接国家认证的平台,只能看到“已通过认证”结果,无法获取身份证明文。
2. 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 14岁以下:需监护人同意才能申领网号。
- 14-18岁:需在监护人监护下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
3. 企业“最小化采集”义务
- 强制规定:已接入国家认证的平台,不得再强制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号(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 违规后果:拒不整改的企业可能面临网信部门处罚。
4. 你的数据主权回来了!
- 随时撤销授权: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里,可查看所有认证记录,一键取消某平台的认证权限。
- 删除权:公共服务平台必须按用户要求删除数据。
1. 如何申领?
- Step1: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各大应用商店已上架)。
- Step2:刷脸+身份证验证绑定(仅此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2. 哪些场景能用?
目前400+主流App已接入,包括:
- 政务:医保、社保查询;
- 金融:银行开户、证券交易;
- 生活:外卖、打车、酒店预订。
(未来将覆盖更多平台)
3. 遇到平台“耍赖”怎么办?
- 情形1:某App仍强制要求填身份证号。
- 对策:截图举报至12377(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 情形2:使用网号后,平台限制功能(如无法提现)。
- 违法!可依据《管理办法》第7条索赔。
1. 合规红利
- 减少法律风险:避免因用户信息泄露被集体诉讼(参考某打车平台天价赔偿案)。
- 降低成本:无需自建复杂的实名核验系统。
2. 违规代价
- 行政处罚:网信办可责令整改、罚款。
- 用户流失:年轻人越来越看重隐私,拒用“信息黑洞”型产品。
法律建议:
企业应尽快完成技术对接,并在注册页面显著标注“支持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图片来自网络
这场变革的意义,不亚于从“现金支付”到“扫码支付”的跨越——它让每个人在数字世界,终于能挺直腰板说:“我的信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