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收购星巴克中国,高瓴会选择哪种玩法?
做为投资企业,高瓴特别喜欢搞数字化转型,这次可能也不会例外。
假设收购成功,星巴克中国估计得全面“开挂”。
线上点单、外卖配送这些服务肯定会优化到极致,说不定还能整出个咖啡界的“滴滴打车”,下单后几分钟咖啡就送到手。
会员体系也得大升级,大数据一分析,精准推送你喜欢的优惠信息,让你忍不住天天想去消费。
还能利用大数据优化门店选址和产品研发,以后在东北说不定能推出“大碴子味咖啡”,在广东搞个“凉茶咖啡”,想想都刺激。
再叠加这一波外卖大战的补贴,以后星巴克到手的价格,可能都会卷死瑞幸。
而且高瓴资本在供应链整合这块经验丰富得很。
收购星巴克中国后,肯定要对供应链来个“大改造”。
采购渠道整合,直接从源头拿货,把价格压到最低;物流配送优化,让咖啡豆和牛奶能更快、更便宜地送到门店。
就像投资蜜雪冰城,帮蜜雪冰城把供应链整得明明白白,在低价策略下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星巴克中国经过这么一折腾,成本降下来,以后就算打价格战,也能底气十足,一杯咖啡卖多少钱都有无尽的可能性。
门店布局上,星巴克中国估计要开始“下乡”了,以前瞧不上的县级城市、乡镇,现在都得开起门店,抢占下沉市场。
运营模式可能会“偷师”中国,搞个多店社区(MSC)模式,一个店长管多家店,人力成本直接砍一半,效率还能翻倍。
不同地区门店定位也会不一样,在北上广深的高端商圈,继续保持高端形象,一杯咖啡卖30多块,主打“轻奢”;在社区、学校附近,推出亲民价格产品,10块钱一杯咖啡,学生党和打工人都能喝得起。
这一番操作下来,星巴克美国总部估计得跟高瓴玩命。
你不但改我姓名,还动我族谱。
不过,商业世界就是这么刺激,充满了不确定性。
咱们就搬好小板凳,说不定明天就又有新的瓜等着我们去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