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20岁的杨瀚森站在NBA选秀的舞台上,接过波特兰开拓者队的球帽,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宛如盛夏的阳光般耀眼。这一天既是杨瀚森的生日,也是中国篮球自9年来再次迎来首轮新秀的历史时刻。全国媒体纷纷报道这一喜讯,《人民日报》迅速发布了贺文,回顾中国篮球的辉煌历程,并列举了包括姚明、王治郅、巴特尔、孙悦等传奇人物,曾闯入NBA的辉煌事迹。然而,在这篇简短的文章中,似乎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个重要名字——易建联。这位2007年NBA首轮第6顺位的高顺位新秀,生涯场均12分的“大哥”,在官方叙事中如同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网友们迅速指出了这一点,留言纷纷:“官媒没有提到他,未必是定罪,但有意回避,无疑是宣告他彻底凉透了。”
易建联的逐渐消失,远非偶然事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社会性死亡”。从商业代言的崩盘,到央视专访的临时撤档,再到如今被从国家叙事中彻底抹去,他的每一步都昭示着中国体育体制内不可言说的规则变化。当媒体亲手推倒曾经自己塑造的偶像时,体育精神和道德审判的边界正在发生粗暴的重构。
一周前的6月19日,央视体育频道预告了将于次日播出的易建联专访,这场专访被当作CBA三十周年特别节目《青春30年》的压轴大戏。球迷们纷纷沸腾,认为易建联,深陷丑闻八个月之久,终于迎来国家级媒体的“解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6月20日晚,电视机前的观众等来的却是一个空洞的期待。节目按时播出,但易建联的身影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NBA总决赛集锦和女篮赛事的报道,更加离奇的是,央视官网悄悄撤下了专访预告,仿佛那场专访从未存在过。央视这一临阵倒戈的举动,彻底粉碎了易建联复出的梦想,早在2024年10月,关于易建联的丑闻被曝光时,冷处理就成为了他唯一的应对策略。
自那以后,易建联便彻底退出了公众视野,他的社交账号长时间没有更新,公开活动也完全消失。尽管有网友提出疑问,指责他的一些“伤疤与旧伤吻合”,他却选择沉默。无视这些质疑,换来的却是商业代言的彻底崩盘,中国人寿、徐福记、OPPO等11家代言品牌纷纷与他切割。央视的撤档,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公众评论几乎一致表示:“央视都不敢播,难道还能是假的?”
回顾易建联的职业生涯,曾经是中国篮球的象征,他带领球队赢得了7次CBA总冠军、5次MVP,并创造了历史篮板纪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投中的那记绝杀球帮助中国队击败德国,成为篮球历史上最难忘的瞬间之一。2010年,他在世锦赛上场均贡献20分和10个篮板。《人民日报》曾将他誉为“后姚明时代的脊梁”,然而,今天,这份辉煌履历在道德瑕疵面前显得如此轻微、脆弱。
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王治郅这个曾经被官方“冷藏”的人物,却成了最鲜明的对比。2002年,王治郅因拒绝回国参赛而遭到国家队开除,被视为“叛将”。然而,2006年他带领球队夺回亚运金牌后,官方立刻重启了宣传机器,将他塑造成“浪子回头”的典范。那么,为什么易建联却无法像王治郅一样重新获得认同呢?其中的原因藏在体育造神机制的基因里。媒体对完美英雄的需求,使得像姚明那样谦逊、刘翔那样拼搏、全红婵那样草根逆袭的形象倍受推崇,而易建联一直以来被打上“沉默领袖”的标签。然而一旦这种形象崩塌,系统便会毫不犹豫地删除所有“污染叙事纯洁性”的瑕疵,犹如程序员删掉错误代码般干脆利落。
这一现象暴露了体育叙事的脆弱性,当央视因为全红婵未站C位引发粉丝不满,导致退货45%、市值蒸发1.5亿港元时,当孙杨因拒检风波被国际泳联禁赛却仍获得部分国内赞助时,公众人物的价值已经被简化为“流量安全系数”。易建联的沉默,正是这一系数归零的标志。
易建联事件的真正残酷性,在于揭示了一条清晰的“社会性死亡”流水线:丑闻爆发→冷处理失效→商业切割→官媒除名→公众记忆格式化。易建联的社交平台自去年10月起便停更,评论区早已关闭,《人民日报》的“除名”则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告别仪式。随着杨瀚森在选秀舞台上接过开拓者队的球帽,中国篮球的这一代传奇人物逐渐被拖进了历史的黑洞。体育精神,本应是汗水与奖杯的见证,但如今却成了道德洁癖的祭品。
易建联或许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悬在体育圈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不会消失。当下一个“神像”倒塌时,媒体仍会亲手拆毁自己一手塑造的偶像,而商业链条的断裂声也不会停歇。或许,直到我们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并非因为他们完美无瑕,而是因为他们曾经以血肉之躯,承载过整个时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