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观点第一时间遭到了媳妇的白眼:你以为是儿子玩过家家?“我的世界”想搭就能搭起来?
但自营确实是京东的王牌。用刘强东的话说:“没有京东自营,我们早就死了。”
我自己就是京东自营的忠实用户,多年PLUS会员,曾经一年消费大几万块。京东能留住我这种钢铁直男的原因就是两个点:快、保真。
不过这些优势在这两年不算特别突出了。
即时零售卷的就是一个“快”,“保真”基本上也是渠道标配。因此,最近我也在犹豫要不要续费Plus,毕竟该花花、该省省。也就是说,我可能会成为京东被挖走的“墙角”,至少土已经松了。
但对于京东来说,自营依然是进军外卖的好方式。因为京东品牌能成为很好的背书。
大胆猜测一下,它的产品模型可能是这样的:
京东外卖设立“自营店铺”,食材全部使用京东生鲜供应链,生产、销售全链路接受京东监管。
自营店铺由官方招商,人员由官方培训和管理。
平台让利给“商家”和“骑手”,再用外卖消费者的“复购”来实现利润。
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问题也很明显:重资产模式必然带来高额成本。比如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经营成本、管理成本等等。
京东外卖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入局的,但任何一项业务能长期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它能持续挣钱。
有人可能要说了:当年刘强东也是力排众议自建仓储物流,才成就了京东后来的地位。但从结果来看,京东其实是搞了一场与淘宝的差异化竞争。它选择了客单价高的3C作为自己的优势类目,直到现在,淘宝在女装这个优势类目上的地位也没有被撼动。
足够广阔的电商赛道,给了它施展差异化路线的空间。
但餐饮外卖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天就吃三顿饭,最多加个下午茶。也就是说,京东外卖需要直奔美团的腹地去抢生意,而无法开辟一个差异化的场景。
美团本身是个难搞的对手。通过外卖的方式,它已经把生意从餐饮延伸,做成王兴曾经提过的无限游戏的模样。
根据刘强东的说法,京东做外卖、酒旅这些业务的逻辑都是供应链。京东还成立了新通路事业部,从便利店、餐饮到酒旅,都是为背后的供应链做铺垫。未来还可以用这套供应链服务,去覆盖美容、医美、医院甚至是街边洗脚店。
这套宏大的叙事,现在还只有个模型。但美团在供应链早就有行动了,针对餐饮商户的供货平台“快驴”是已经跑起来的,把价格打到足够低,又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对于分身乏术、挣辛苦钱的小商家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京东没有空间了。
还是拿供应链来说。有商家形容,在快驴采购蔬菜就像是买彩票,质量很不稳定。冻货引发的吐槽也很多。很多商家还是更倾向传统的采购模式。
京东可以用品质供应链形成竞争力。
再大胆猜测一下,即使它不亲自下场开饭店,也可以向主打品质的餐饮店提供食材等原材料,再通过在外卖平台上进行专门的标注,甚至通过提供流量倾斜、补贴等方式,让店铺在平台上获取更多的订单。
这其中也有几个不确定性因素:
1、食材不是餐饮安全的全部影响因素。很多幽灵外卖店的食材,也是从正规批发市场上货。但加上地沟油、乱七八糟的添加剂和脏乱差的环境,前面的安全也就白搭了。
2、供应链本身的品质。采购是个肥差事。有商家就怀疑,快驴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可能是链路中存在回扣现象。这个问题,同样是京东外卖生意中需要去解决的。
3、商家的采购成本能不能赚回来。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对于小商家来说,提高了成本,提供了更好的菜品,是不是能赚到更多的钱?
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他们入伙的热情。毕竟,大企业家谈梦想,小生意人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