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上北大,拼分数的尽头,是拼身份?

   2025-07-22 kongyu990
核心提示:协和4+4爆出了董小姐事件,没过多久,又出现了一位那小姐。这位那小姐不仅在高考的时候通过内蒙古政策的方式,考入了上海戏剧学

协和4+4爆出了董小姐事件,没过多久,又出现了一位那小姐。

这位那小姐不仅在高考的时候通过内蒙古政策的方式,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还享受了和毕业包分配公务员的红利。

图片

图源:网络

定向委培政策,就是单位委托学校培养定向人才,而学生学成后,要回单位工作,目的是在于解决边远地区人才短缺的问题。

但是那小姐并没有履行工作承诺,甚至利用名校优势出国镀金,最后回到母校担任助教。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以上全部都是她自己在采访中承认的!

本来就有点敏感的高考公平话题,被她这番话一刺激,网上彻底炸开了锅。

图片

拼不过就改国籍

谁在撕裂教育公平

最近,又有一波200分上北大医学部的旧闻被网友扒出了。

这事其实在10多年前就已经被媒体报道,影响力和破坏力可能持续至今,但却少有人去深究,直到最近才被重新挖出来。

在2007年、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留学生录取名单中,有接近一半的录取学生都来几内亚比绍

图片

图源:微博@西门大妈

这个非洲西部小国,在2008年全国人口还不到150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是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图片

图源:百度

按常理,一个经济落后、教育资源薄弱的小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学生远赴中国留学。

谜底就在谜面上。这些几内亚比绍籍的留学生几乎都是中国名字,背后的真相是中国学生通过某种途径获得几内亚比绍籍,然后凭借留学生身份低分上北大。

根据当年的媒体报道,这些学生是通过中介机构获得几内亚比绍绿卡,成本低廉且办理迅速,全家办理只需要11万元。

图片

图源:中新网

‌‌2008年前后,这种买身份、走捷径的做法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伯利兹护照、冈比亚绿卡等都成了热门选项,价格低、门槛低、回报大。

外籍身份参加国内高考的难度远低于国内高考,比如上述被录取的几内亚比绍学生笔试只需要考语文、数学和化学,总分200分左右即可被录取。

而在当年国内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北大医学部需要600多分。

2019年,北京大学还发布了面向外国学生免笔试招生的简章,当时就引发了大家对“国籍公平”的讨论。

图片

图源:网络

而且当时高校对留学生仅要求持外国护照,并未限制国籍获取时间或居住要求。说白了就是只要有钱,就可以让孩子以外国人身份轻松进名校。

1998年我国和几内亚比绍二次建交后,中国就对几内亚比绍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2022年,几内亚比绍在华留学生已经达到190人。

这本是中非友好的象征,却被一些人变成了教育捷径,让高考公平沦为垫脚石。

图片

华侨生联考

成为升学新风口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不断加码对留学生身份漏洞的监管。

2020年,教育部就出台新规,要求外籍学生父母一方须在拥有外国国籍的同时,至少已连续持有外国护照满五年,同时还增加了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审核。

在这条灰色捷径逐渐被堵上后,一条合法、合规、透明的升学路径逐渐走入更多家庭的视野,那就是华侨生联考。

图片

图源:网络

华侨生联考,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院校联合招收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考试,是一个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专门开设的考试,目的就是让这些学生有机会回到内地升学。

这一考试制度由国家教育部统筹安排,考试科目、内容、录取流程公开透明,属于明确合规的政策路径。

华侨生联考与普通高考并行,考试形式为“3+2”模式,总分750分。

整体科目设置与高考相近,文科类考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理科类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图片

不同之处在于考试内容整体偏基础,难度普遍低于高考,大致相当于初中至高一水平,其中70%左右为中低难度题型,注重基础知识掌握。

尽管华侨生联考录取分数低于普通高考,但其依然实行统一考试与志愿填报机制,有明确分数线与招生标准,规则相对稳定。

更重要的是,华侨生联考不占用普通高考计划,这对于普通考生来说也不存在“挤占名额”的情况,因此也没有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议。

2025年华侨生联考的全国报名人数为11,935人,而今年普通高考考生总数约1335万,两者相比,竞争强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在录取方面,2025年文史类本科线为430分、理工类为460分,也低于普通高考中500分、600分的本科门槛。

图片

图源:广东省教育考试网

目前,全国有超过300所高校接收华侨生,覆盖约1000个专业,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交大、南大、北外、东南等130多所“双一流”高校。

可以说,华侨生联考给很多孩子弯道超车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家长要足够有前瞻性,能够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好让孩子在升学的时候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图片

拼分数的尽头是拼身份

中产家庭盯上了这条路

竞争压力小、分数门槛低,是不少鸡娃家庭对华侨生联考向往的重要原因。不过近年来报考人数的暴涨,这一准入门槛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严格。

港澳台地区的考生必须拥有通行证或居住证,但是对华侨生的要求就严格得多了,根据简章显示:

图片

图源:广东省教育考试网

考生本人及其父母一方均须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2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其中考生本人须在报名前2年内(即2023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在住在国实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

若考生本人或其父母一方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且考生本人在报名前5年内(即2020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在住在国实际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的,也可参加报名。

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由此可见,相比于大费周章拿到一个外籍身份,香港身份性价比更高。尤其是在香港友好的人才政策支持下,还能够帮孩子谋得另一条升学路径。

比如,孩子除了可以参加华侨生联考之外,还可以选择参加DSE考试,报考港八大以及海外大学。

图片

双通道的升学优势,既规避了独木桥般的竞争,又可以为孩子提供更适合个人发展的选择,可以说是可进可退。

再往长远的看,拥有香港身份的学生在港八大就读的学费享受本地生待遇,对比于非本地生学费省下了好几万教育支出。

图片

图源:香港大学

有人说,今年华侨生卷爆了,那是因为当年的双非婴儿已经长大了。

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十多年前他们的父母在最后的风口赴港生子,终于为孩子们规划出了一条灵活的升学之路。

而现在的中产家庭在面对子女教育时,早就不是单纯的分数竞争,而是家庭综合实力的较量。拼的是家庭资源、信息差和规划能力。

面对高考内卷、国际学费高昂、身份红利窗口收紧的现实,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家庭正在主动寻找一条“可进可退、进退有据”的教育路径。

风口转瞬即逝。无论是华侨生联考还是DSE,无论是香港身份还是外籍身份,最重要的是家庭能否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做出理性又具有前瞻的选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