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无中生有的停工跑路,让蓄客半年的意向客户瞬间消失”
“辛辛苦苦打磨产品、优化服务细节,眼看客户就要签约,却被竞品几句豆腐渣工程的谣言生生搅黄!”
眼睁睁看着意向客户眼神从信任转为疑虑,最终转身离去,那种憋屈和愤怒,做过地产营销的人大家还都记得吗?
原本竞品之间比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可偏偏一些项目为了达到获取客户的目的,开始不择手段的恶意抹黑,他们不断造谣生事、伪造事实、虚构内容,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这早已不是个别现象,恶意造谣抹黑如同跗骨之蛆,正以极低的“信任成本”疯狂侵蚀项目口碑,拉高获客难度。
当然,面对这些恶劣的竞争手段,忍气吞声只会助长歪风,坐以待毙等于坐以待对手毙!
我们需要理性分析,用事实说话,公开证据,自证清白,将听到的子虚乌有转化为眼见为实的事实真相,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谣言也终将不攻自破。
竞品恶意抹黑
渠道歪曲事实
对于置业顾问而言,说自己项目的优势未必能完全吃透,但要说竞品项目的劣势,大多数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这是因为销售说辞当中专门有一个板块叫做“竞品打击说辞”,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打击”是基于事实的争辩,而非是在歪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抹黑,但现在许多项目为了抹黑竞品,采用的方式真可谓五花八门。
第一,无中生有,无端造谣。
例如,项目3月初未开工,竞品就能说成项目停工,老板跑路;项目卖学区房,竞品就能说成卖你的是入学资格,房子质量一点都保证不了;项目公布降低首付政策,竞品就能说成降低首付门槛,准确圈钱跑路,属于非法集资。虽然在地产同行眼里,这样的污蔑纯属子虚乌有,根本不用忌惮,但在买房的客户心中无疑是扎了一根刺,让原本打算了解一下的心瞬间又缩了回去。
面对无中生有的造谣,我们需要做的是软硬兼施。
一方面,暗调竞品,录音录像搜集证据,让法务直接按诽谤罪起诉。注意不要只搜集一个人的证据,搜集的人数越多就越可以倾向于对方公司的统一行为。
另一方面,恶人还得专人治。
把搜集好的证据交给老板,老板会亲自出面整治,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或县城项目,这些地方大多讲究人情世故,出来做生意都是“以和为贵”加之对方理亏在先,只要高层之间能“友好交流”,相信竞品之间也能换来“和平共荣”。
第二,夸大事实,恶意引导。
例如,项目进行消防演练,被竞品说成是建设阶段就有“火灾事件”,告知客户如果买了那里就可能有机会承担无妄之灾;项目建设时期挖出几条蛇,被竞品说成是动了“龙王地”,风水有问题,谁也不会去买风水不好的房子;项目推出特价房,被竞品说成价格一降再降,后面降的会更厉害,交付无保证。
有一种辩论叫诡辩,有一种无理叫揣测。竞品利用片面的事实,揣测出可能得到的结果,引发了客户的无限联想,这不是商战,更像是传销。
面对恶意引导,我们需要做的是还原事实,揭开真相。
首先,客户有疑问是因为信息不对等,任何恶意引导都是在利用信息差进行诱导,把事实说出来,有影像、图片等直观资料要进行直观展示,更具说服力;
其次,任何夸大事实与恶意引导都存在逻辑漏洞,要善于找到漏洞。
例如,竞品恶意引导项目风水有问题,竞品都同在一个区位,岂不是所有项目都有风水问题。另外,住宅风水是需要基于布局、方位、采光、坐向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单一问题根本没有说服力,总不能说人长得丑就是心眼坏吧,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用专业服人。
当然,“理论化”的说服并不直观,案场要将可视化的第三方专业背书(绿色专业建筑认证、专业评审报告)或知名风水大师的讲解视频进行公开,让客户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更具说服力。
最后,如果客户因竞品的恶意引导,并没有踏进项目的大门,我们也不必过于气愤。毕竟仅凭几句不合理的话术就能引导客户的思维与判断,相信他大概率不属于我们的客群,即使是我们的客户,最终也难免成为一个“问题客户”。
第三,渠道歪曲事实,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很多经纪人不遵守职业规范,蹲在案场外围,一旦发现客户是自然来访,就以“返佣”作为诱饵,让客户更换看房人,进行二次到访,从而骗取佣金。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客户从到访至签约,都会进行“信息资料”的存储与识别,往往到了最后签约环节,客户不得不让看房人(决策人)亲自到场进行合同签订,然而当后台自动预警时,渠道经纪人的谎言不攻自破,而此时这样的经纪人不但不知道悔改,反而撒泼打滚起来,开始利用其在中介行业的人脉广泛传播项目恶意洗中介的客户,不给佣金,联合其它中介共同抵制项目,造成项目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贼喊追贼的戏码,性质恶劣、可恶至极。全平台数据一手掌握,点击了解视频营销助手
处理渠道抹黑的情况,营销团队需要用耐心与智慧进行化解。
一方面,渠道之间一定是以保护渠道利益为第一原则,所以,渠道故意抹黑事件天生就具有“保护色”,它像是《哪吒2》当中,申公豹说的一样,人的成见往往是一座大山,很难改变。开发商很容易被大部分渠道从业者误会为恶的一方,所以此时千万不要急于解释,很容易演变成为有理说不清。
另一方面,找到实质性证据,做出完整的证据链,高调自证。要将渠道第一次拦截客户的视频找到,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客户把情况说明(可以给予物业费减免等优惠措施作为辅助手段),将整个证据链做完整后,制作一份精美、易传播的文件类资料,进行快速传播。
切记,不要有委屈,而是要表达,在过程之中项目营销团队的不足之处造成的客户判定工作有所缺失,同时不仅希望和其它渠道继续保持合作关系,也希望和造成“误会”的经纪人继续合作,从而利用博弈论的思维,转变舆论风向,赢得最终胜利。
业主武断发飙
市场盲目保护“弱者”
竞品抹黑项目也许还可以勉强理解为“商战”,但业主抹黑项目完全就是在发泄情绪,但可千万别小看业主的能量,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例如,业主购买顶楼之后,私自违建,导致防水层遭到破坏,进而室内漏水,开发商基于私自违建的原因不予修复,结果被业主反咬一口说成是“买房前拿我们当上帝,买房后拿我们当皮球,豆腐渣工程没人管没人理,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个水帘洞,维权无门”然后拍摄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引发轩然大波。点击了解,一站式流量获客运营管理平台
不光如此,还有一些交了定金反悔的业主更是大有人在。例如,王女士交定金锁定房源后,回到家中,因亲戚的一句“哪里不好”,彻夜难眠后次日就要退定金,根据协议定金不能退,如果7日内不能补齐首付,则定金收回,房源释放另行销售。
王女士不想为自己的“后悔”买单,反倒是向市长热线进行投诉,称开发商诱导消费,然后将投诉截图后发布视频声称官商勾结,营商环境恶劣,最终政府施压,开发商不得不退款了事。
当以上的两个案例发生时,大部分网民都会同情业主的遭遇,网民盲目的保护“弱者”导致很多时候真实情况被黑白颠倒,不知情的网民充当了键盘侠,开发商不出来辟谣就会被冠以黑心的标签,而辟谣的成本又极大,有时浪费了人力、物力,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让开发商苦不堪言。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面对业主的抹黑,很多开发商都往往会陷入自证的陷阱,相当于是认可自己被怀疑有罪为事实,需要自己去找证据证明自己无罪,这样的过程,煎熬度可想而知。但如果转变思维,让污蔑自己的人去证明自己存在污蔑的行为,那谣言将不攻自破。
解决的办法唯有真诚的与业主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业主需求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业主的诉求有时因开发商管理层级较多,导致“传话效应”到最后根本不是其真正的诉求,唯有要了解业主真正的需求,才能解决问题。
例如,业主的防水层破坏,业主的本意也不是全部都由开发商承担,深入了解之后,业主希望的是公区由开发商修复,自己私建部分自己承担。
另外,作为具体做防水的执行人非常清楚,即使将业主私建部分也全部承担,成本上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时就是顺带手就解决了的问题。问题解决后,让业主再次拍摄视频感谢开发商的所作所为远比开发商去自证清白的效果要好的多。
媒体博取流量
一边拱火一边求和
诸如“房地产是一鲸落万物生,只要房地产倒下,老百姓就能有更好的生活”,“房地产项目价格持续走跌,拐点沦为空谈”等标题党。
实话讲,这些媒体不是在报道事实,而是再向市场提供情绪价值,市场看到“降价”就会愉悦,阅读量就会提高,但这样的“爽文”只能是一时爽,绝对经不起任何时间的沉淀。
但可笑的是,媒体依靠流量证明自己的“价值”,伤害了开发商的利益,反过头来又跑到开发商这里求投放、求合作,甚至有些无良媒体还做一些放黑料,搞威胁的事情赚取广告费用,其行为毫无底线。
面对无良媒体的压榨,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数据说话,用专业赢得尊重。例如,国家公开显示的各城市房地产市场销量数据、城市各板块价格的涨幅、跌幅数据、项目实际备案数据都可以作为依据证明当前的房地产宏观状态以及项目销售状态,将这些真实的数据摆在客户面前,理解客户的观望心理,但也告知客户真实的情况,用专业的判断赢得客户的尊重,而不是像无良媒体一样,用煽动情绪的手段去影响客户的判断。
结语
项目遭遇恶意抹黑,固然是一场危机,但也未尝不是一次主动亮剑的契机。不能寄希望于谣言止于智者,守株待兔般等待智者的到来,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不断将谣言做实。
所以,面对恶意抹黑万不可坐以待毙,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用耐心与智慧寻找事件的本源,用专业服人,同客户真诚的沟通,才是破局之道。
项目的“反黑”行动要本着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原则,用好博弈论的思维方式,让市场看到事情真相,让企业尊重规则,唯有扎实的做好产品、用心的服务和堂堂正正的经营之道,才能赢得市场的最终尊重和长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