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ART | 郑备红:以患者为中心,拥抱ART患者需求

   2025-07-22 kongyu670
核心提示: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自2015年以来,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实施,使得广大民众的生育需求得以充分释放。这一政策变革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自2015年以来,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相继实施,使得广大民众的生育需求得以充分释放。这一政策变革,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生育选择,也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截至2025年初,我国包括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所有地区,均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这一政策进一步助推了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和可及。


从最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技术成熟和服务完善,各大生殖医学科作为前沿阵地,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为了深入了解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大医院生殖医学科的故事,《医师报》将邀请十位生殖医学科的相关专家,请他们坐下来,分享他们在这一领域中的探索、挑战、成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专家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辅助生殖技术的魅力与价值,为那些正在为生育问题而烦恼的家庭带去希望和信心。


本期与我们对话的专家是福建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郑备红教授


20余载砥砺前行,铸就技术高地



1997年,在陈文祯教授的带领下,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初创时仅有5人团队。他们以“白手起家”的勇气,在技术攻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1999年1月,福建省首例试管婴儿呱呱坠地,填补了省内技术空白,也开启了中心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1999年7月,我正式踏入生殖医学领域,与中心携手走过了20余载春秋。这些年,我见证了它从初创到壮大的全过程,也收获了无数令人振奋的成果。”郑备红教授回忆道。短短两年内,福建省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二代试管婴儿、自然周期试管婴儿相继诞生,标志着中心正式迈入技术迭代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三代试管婴儿及IVM技术也相继取得成功,为更多家庭带来了生育希望。

如今,中心已拥有辅助生殖全系列技术资质,成为“福建省生殖医学中心”“福建省辅助生殖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等多个重要机构的挂靠单位,并加入“中国生育力保存联盟”,成为行业标杆。目前,中心年门诊量超16万人次,年取卵周期达3000例,年助孕周期超9000例。各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妊娠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夫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约15%,供精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25%~30%,“试管婴儿”鲜胚移植临床妊娠率约55%,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55%~60%,冻融囊胚临床妊娠率更是高达65%~70%。


“为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我们始终在技术精进与服务革新上不断发力。”郑备红教授表示,一方面,针对日益增多的复杂病例,中心持续优化技术方案,提供个性化诊疗,包括临床促排卵、胚胎培养体系及移植策略的全方位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储备是关键,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医疗团队,有助于提升整体诊疗与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中心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从改善诊疗环境、强化人文关怀,到简化流程、实现高效贴心服务,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四大举措提升“抱婴率”



在辅助生殖治疗的漫漫征途中,“抱婴率”不仅是患者翘首以盼的曙光,更是医生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谈及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在提升“抱婴率”上的独到经验,郑备红教授分享了四大“破局之策”。


“促排卵方案与实验室技术的优化,是迈向个体化诊疗的基石。”郑备红教授指出,目前中心仍以早卵泡期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为主力,鲜胚周期移植率稳居50%左右。而对于二代、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中心则更显“精打细算”——不仅聚焦于获益人群的精准筛选,更以循证医学为尺,以真实世界数据为锚,为患者量身定制“疗效更优、活产率更高”的用药方案。


“技术是硬实力,管理是软实力。”在郑备红教授看来,90后已成为辅助生殖的主力军,他们的需求正悄然改变着治疗的生态。“他们不仅追求成功率,更看重时效与体验——希望一次促排就能收获理想卵数,一次移植就能成功妊娠,更渴望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便捷与舒心。”为此,中心以“患者视角”重构服务流程:推出分时段预约、午间门诊及周末专家门诊,让患者告别“排队之苦”;选用患者可自我注射的针剂,减少往返奔波;通过精简流程、提升效率,打造“简单、快捷、高效、贴心”的诊疗体验。“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在‘无痛’中收获希望,在‘无忧’中拥抱新生。”


“患者的认知,是治疗的起点。”郑备红教授深知,科普与宣教能消解患者的疑虑与焦虑,提升治疗依从性。因此,中心不仅在诊间“见缝插针”地开展健康宣教,更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生殖健康知识,让科学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科研创新是中心持续领跑的“引擎”。郑备红教授介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中心深耕辅助生殖领域的前沿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方案。“唯有科研与临床‘双向奔赴’,方能推动辅助生殖技术迈向新高度。”


精准化、个体化浪潮下的新航向



谈及辅助生殖技术的未来,郑备红教授目光灼灼:“跨学科诊疗,无疑是破解不孕不育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她指出,不孕不育的病因犹如一团错综复杂的丝线,诊断与治疗需在多学科交织的经纬中抽丝剥茧。“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从诊断到治疗的一站式无缝衔接?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这一理念已化作生动的实践。中心与福建省人类精子库、妇科、产科、遗传、血液科、乳腺科、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中医科等学科携手,常态化启用MDT(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为生育能力保存搭建起跨学科的“生命桥梁”。“我们不仅守护女性的生育力,更将男性生育力的保存纳入服务范畴,实现‘双管齐下’的全方位关怀。”郑备红教授如是说。展望未来,生殖医学将与遗传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学科深度交融,织就一张更密实、更精准的医疗服务网络,推动辅助生殖技术迈向安全性、精准性与成功率的新高度。


子代安全是辅助生殖技术不可逾越的底线。郑备红教授强调,胚胎移植策略的优化,是提升技术质量的关键。“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通过基因筛查等手段,可有效降低遗传病传递风险,为子代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在这场守护生命基因的战役中,国内权威专家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2024年,黄荷凤院士牵头发布国内首部生育人群携带者筛查专家共识,为携带者筛查技术的规范应用立下“标尺”,为明确生育风险、阻断遗传缺陷提供了科学指引。乔杰院士则公开表示,精准医学的进步不仅能助力挑选健康胚胎,提高治疗成功率,更能为遗传疾病的诊断与出生缺陷的阻断开辟新路径。


医保的初衷是减轻患者的经济重负,为人口出生率的提升添砖加瓦。然而,医保对治疗次数与冷冻胚胎冻存报销的限制,如同一道道“紧箍咒”,考验着医生的智慧与担当。“如何在有限的报销次数内,规范使用医保基金,实现成功抱婴,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这需要我们以患者为中心,优化治疗策略,在医保与疗效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郑备红教授如是说。


生殖医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每年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与选择。基因组筛查为精准医学筑起了坚实的基石,为生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优生优育。通过AI技术深入挖掘子代研究的随访数据,结合医院的队列研究与样本库等平台,我们得以更精准地评估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在精准化、个体化的时代浪潮中,辅助生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书写着生命传承的新篇章。而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正以跨学科诊疗为笔,以创新技术为墨,在这幅壮丽的画卷上,绘就属于自己的璀璨图景。

图片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