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的烦心事
文 / 少 校
近两三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么选择不结婚,要么就是结婚后不肯要孩子。
造成年轻人不婚不育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个人的,更有社会的。
反观当初,为了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国家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二胎生育。1982年9月,计划生育还被定为基本国策,并于同年12月写入了宪法。

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小孩,若违反政策超生,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而且处罚相当严厉。
我文中的主人翁老赵,就曾亲身体验过计划生育政策的全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老赵以连指导员的身份从部队转业到其老家所在的苏北某市一个乡镇税务所任稽查队队长,随军妻子则被安排在当地一所小学做出纳,他们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儿。
女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开春,老赵的妻子又怀孕了。
老赵的丈母娘闻讯,旋即翻出家里的那本老皇历,照着上面的“民间测试胎儿性别”掐指一算,断定女儿肚里怀着的百分之百是个男孩。
得知女儿怀孕了的消息,生养了三个女儿的老赵那时任大队支书的老丈人喜昏了头,主抓计划生育工作的他竟然怂恿自己的女儿把胎儿生下来,一是给自己要个脸,二是想给独苗的女婿家留个后。
当老丈人把经不住反复劝说的女儿用小船送进湖荡躲胎,并利用支书职权提供一切便利时,身为国家干部的老赵在再三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居然也就默认了。
一朝怀胎,十月分娩。
当年深秋,东躲西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整天提着心、吊着胆的老赵妻子在足月后回家不久,果然如家人所愿生了个八斤半的大胖小子。儿子出生的那一刻,老赵全家那个开心哟,真的是无法提了。
凡事都有定数。
添丁加口的喜庆日子没过几天,老赵家就不太平了。先是老赵老丈人村支书的职务给撸了,接着其本人被开除了公职和党籍,妻子则早就让学校给辞退了。
不仅如此,老赵家还被处以了一笔不小的罚款,而且在镇上的房子也给扒掉了,全家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老家肯定是待不下去了——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
于是妻子刚满月,老赵夫妻俩便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悄悄去了城里,蜗居在妻子大姐家那不足30个平米的平房里。在姐夫的建议下,老赵同亲朋好友借了点钱,在附近菜场租了一个摊位,做起了卖干鲜的生意。
当兵出身的老赵,转业后又长期在基层税务所工作,何时干过这种交易。一段时间做下来,不仅摊位费交不起,就连家庭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了。
正在老赵一筹莫展的时候,他遇到了来该市出差并专程上门看望他的转业在浙江义乌的部队老首长。
当老首长知晓他一家穷困潦倒的窘境,眼圈都红了。老首长当即表态并动员老赵举家随他去浙江。
战友情深。
以后的日子里,在老首长的帮扶下,老赵在浙江义乌立住了脚。借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老赵先从小商品零售做起,再到大宗商品批发,一步一个台阶。这期间,老赵走南闯北,风餐露宿,求爹拜奶看脸色,着实吃了许多苦,受过不少气。
皇天眷顾奋斗不息的人。
如今的老赵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要洋房有洋房,要豪车有豪车,要金钱有金钱,日子过得简直没话说。
不仅如此,老赵的一双儿女也很争气。大女儿研究生一毕业就被当地一家大型国企录用,现已做到中层领导。小儿子子承父业,目前是腰缠千万的大老板。
不过老赵还有更烦心的事,这就是大女儿都快到不惑之龄了,还不肯成家。小儿子倒是成家了,但结婚多年,小两口就是不想要孩子,还美其名曰“与时俱进”。
为这事,由老赵主持的家庭会议不知开了多少回。说起往事,想到因女儿超生受处理抑郁而终的老丈人,老赵曾几次动情地掉了泪,结果仍然是无济于事。
为这事,气得老赵的妻子要发疯,急得老赵的丈母娘连跑了四、五趟算命先生家算卦也没用。
“当初不让生,我们偷偷摸摸生,哪怕是失去工作、倾家荡产。现如今国家动员生,奖励生,可儿子、儿媳却不愿生,女儿甚至连婚都不肯结。”老赵想不通。
更让老赵想不通的是,如果女儿、儿子是因结婚、生子后,与现实生活中众多年轻人一样存有“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经济上的顾虑,那还再有一说,可咱老赵家就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呀。
老赵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我想,这一社会现实问题,老赵也不可能想通。

作者简介:
少校,实名:邵成平,江苏省宝应中学原副校长,政工师、经济师职称,现为《宝应文苑》总编室成员(负责行政管理)。爱好文学,曾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县报刊以及各类公众号微刊发表或获奖。
宝应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宝应文苑 作者:少校
编辑:华 丽
审核:杜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