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埃及文学中常常会用母亲河——尼罗河来比喻美好的事业。在著名翻译家穆赫辛·法尔加尼看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传播中华文化便是流淌在他心中的尼罗河。
穆赫辛·法尔加尼,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以下简称“艾大”)教授,1977年进入艾大语言学院学习汉语,毕业后留校任教。天生对文学和中华文化的爱好使他在第二次留学中国时正式走上了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道路。
穆赫辛表示,从前在埃及的外国书籍基本都是由该书的英译本或法译本转译而来,这让当时已是中文系教师的穆赫辛萌生了通过自己努力来向埃及读者提供中文直译本的想法。
照片中右侧书籍为穆赫辛执笔翻译的《四书》。(图源:央视新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被穆赫辛家里那间狭小的书房深深触动。就是在这片小天地里,穆赫辛年复一年地翻译了一部又一部中国文学作品。
穆赫辛的书房(图源:央视新闻)
每天从学校上完课回到家,穆赫辛就钻进书房,开始了在文字世界里的畅游。读读书,然后开始翻译,等累了停下来,再继续翻译,如此循环往复。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未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正是凭着这份执着的热爱,他才能完成《论语》《诗经》《道德经》《战国策》等很多中国人都觉得艰深难懂的古代文学典籍的翻译。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了不少中国近代小说名篇的翻译,比如阿莱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牛》等。
穆赫辛同我国著名作家王蒙合影。(图源:央视新闻)
由于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以及促进中阿文化交流方面贡献巨大,穆赫辛于2013年被授予“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该奖项的阿拉伯人。
2016年,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期间,习主席亲手向穆赫辛颁发了“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他多次提到,接受习近平主席颁奖并同其握手的这一刻是他人生中最自豪的一刻。他此前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真的见到习主席,即使是去参加颁奖仪式的当天。一直到他乘坐电梯即将到达会场的时候,才被告知一会儿要见到习主席。
“一直到会见结束,我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穆赫辛笑着说,“同习主席握手并亲手接过他颁发的奖章和证书,这真的让我感到荣幸和自豪。与此同时,我也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穆赫辛如今已年过六旬,除了要继续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他还想要做更多,比如培养壮大阿拉伯青年汉阿译者的队伍,又比如进行一些关于他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理解的创作。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看到更多关于他和中国的故事。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