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nnocent Roland
2024年是山姆毫无疑问的高光之年。
从2017年新零售这个概念爆发开始,8年零售争夺战终于落下帷幕,盒马创始人侯毅退休,阿里召回了派往大润发执掌帅印的高管林小海,京东7fresh扩张几乎停滞,几乎可以说是完全被放弃,美团的小象生鲜更是重回线上。
另一边,山姆却是堪称大获全胜,从2018年到2022年,短短四年时间里,山姆贡献了沃尔玛在华总增长的近60%,到了2023年,年销售额更是超过800亿。这意味着山姆单个用户年消费近1.4万元,这个数字是淘宝的1.6倍,拼多多的近5倍。
彼时的山姆几乎可以说是风头无二,一边从新零售那边学来了数字化、线上履约,从互联网公司挖掘人才来搭建自家的线上体系。一边自豪于自家的选品策略,2017年上任的山姆首席采购官张青总会在各种场合中提到:“如果在山姆的商品和外面的渠道一模一样,会员为什么要付费来购物?”
两者相结合之后,山姆终于回归了自己会员店的面貌——用会员赚利润,再用别处买不到,质优价平的商品吸引会员,从而带动更多人购买。就像山姆最大的竞争对手Costco的CEO 西内加尔向亚马逊CEO贝索斯这样解释 Costco 模式:“会员费是一次性的痛苦,但每次客户走进来看到比其他任何地方都便宜 200 美元的 47 英寸电视时,这种(没有会员的)痛苦就会加强 ”。
然而,在山姆几乎全线获胜一年后,2025年的山姆突然开始了自废武功,今年6月,山姆会员店上架了一款“定制版”好丽友派——减糖80%、增加30%可可含量、48枚售价49.9元。短短一个月,这款产品收获了300多条差评,消费者直指“实际甜度远超预期”。
越来越多的商品被替换,山姆也随即被消费者送上热搜罚站,截止7月23日晚,山姆商家下架好丽友的词条,还在热搜上挂着,随后全网都关于山姆选品的吐槽。可能山姆也没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好丽友能给自己带来如此汹涌的舆论风波。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山姆品控的问题也一次次冲上热搜,矛头也开始从好丽友这一个单品转向负责采购的高管,最终一步步蔓延到更多商品,最终似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舆论风向——山姆选品的问题,是目前的国人高管造成的。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到底是谁让山姆自废武功?
按照目前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舆论风向,几乎都瞄准了三个重要角色:沃尔玛中国区总裁朱晓静,负责采购的山姆中国CMO(首席采购官)张青,以及被各路网传为CEO,实则是COO的郑硕怀。
说到底,山姆的业务并非由朱晓静直接负责。更何况,她在2020年沃尔玛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接任CEO时,也是和原山姆CEO文安德(兼任沃尔玛中国副CEO)一起搭档,稳住了局面,也结束了沃尔玛中国“几乎两年换一个CEO”的动荡时光。再加上这次新上任的山姆CEO还是从沃尔玛国际部调来的,这大概率意味过去沃尔玛与山姆的管理模式并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郑硕怀的情况也是一样。根据他上任时内部信的内容来看,他主要负责的是山姆的会员体系建设,重点是怎么吸引更多新会员,并不是全面负责整个山姆的CEO工作。那为什么网上会传他是山姆CEO呢?大概率是因为现在这位真正的新任山姆CEO,之前刚好在沃尔玛国际部担任运营高级副总裁,而郑硕怀也是负责运营的,所以导致AI误判,把他错当成了CEO。
最后就是张青了,她是最直接负责山姆采购业务的人。网上不少人把山姆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归咎到她头上,觉得正是因为她,才让山姆陷入了现在这样的困境。
加上AI表示张青是2024年9月接任首席采购官一职,这一职责的变动与山姆的品控下滑的时间节点恰好重合,更是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
但这是一个AI信息收集不全导致的错漏,真实情况是,从2017年开始,张青就已经成为了山姆的首席采购官,2024年9月,张青只是单纯的接受了原COO方晓锋所负责的线上业务的运营职责。而且,在过去Morketing以及多家不同媒体在过去对山姆内部人士的采访过程中,不少受访者都曾或多或少表示过:山姆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商品和选品的新奇特战略。
而这一战略的制定者,恰恰也是张青。
就像前面提到的,有一次一位供应商信誓旦旦地对张青说,六个月内一定能把销量和利润翻一倍。但问题是,他给山姆的商品跟外面其他零售渠道卖的一模一样。张青当场拒绝了对方“不撤场”的请求,还直接说:“如果山姆的商品和外面卖的一样,会员为什么还要花钱来这里买?”
这句话既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会因为山姆在过去为什么受到欢迎,又为什么因为好丽友,引起如此剧烈的舆情风波。
但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作为昔日零售体系的代言人,山姆在过去的近7年时间里,几乎是零售业态“成功学”的代言人,只要涉及到零售的,几乎都在谈论山姆的零售和采购体系,同行业的大量从业者都非常认可山姆的采购逻辑和体系,那么负责采购还是原来那个人,为什么商品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偏差?
战略导向变革,
零售业的千亿魔咒
这点可能跟目前山姆的战略转向脱不开关系。
据《每日人物》报道,山姆今年开始大搞狼性文化,要求采购立军令状、分KPI,以及加班。某些品牌太熟悉这一套了,估计闻着味就来了。“不久后,压力又从内部传导到外部,从员工压向会员。除了上架大量本土产品,山姆还开始频繁催促会员续费、升级。”
而这种对于增速的追求,几乎是全面拖垮了山姆过去行之有效的一整套采购机制,根据山姆内部员工向Morketing透露,除了文化从过去一切以会员(包括会员数量增长)为先,逐渐转向毛利率、坪效、利润率和ROI之类的硬指标,山姆新员工的培训周期也在不断缩减,从过去培训3周缩短至最短的不过五天。
随后,更打脸的是,过去很长时间里山姆在谈及采购这件事时,一直强调自己更倾向于和对方的产品研发团队对接,就像上文说的:独特性是山姆选品的第一要点,反之如果一家供应商,上来就安排销售团队讲销量、利润、返点、扣点,那大概率它会被pass。然而现在,山姆的采购第一句话就开始询问毛利率能做到多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姆的经营思路正在从一家会员店转变成沃尔玛的普通卖场。
这点从其过去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的在总SKU中占比不断下跌中也能看出,根据相关从业者统计,目前山姆自有品牌占比正在从过去的近30%一路下跌到不过18%。
显然,山姆目前的局面与文安德加入之前似乎别无二致,我们很难说是不是沃尔玛的管理层,又一次把大卖场思维重新带回了山姆,就像是文安德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的:“2010年前的山姆,就像是会员制和普通商超的混合体,总是渴求从销售中获得利润。”
而现如今的山姆似乎又一次犯了之前犯过一遍的错误——意图靠销售获利。
事实上,如果我们参考会员店标杆Costco的财报就能发现,2023年其销售毛利率10%,低于普通商超的15-25%;净利润58亿美金,其中73%是会员收入。
也就是说,所有会员店必须要意识到一件事:会员店盈利的核心是会员费,产品的毛利只是保证商超不会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当中去,就像我们在询问一位前山姆门店经理时对方也直言:“在之前,我每年的考核目标和年终奖指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会籍利润(即会籍收入减去拉新成本),二是营业利润,但前者的权重远高于后者。”
而让会员能够心甘情愿的掏出会员费的,自然是做相同价格带内品质最优,或相同品质下单价最低的商品。
以山姆的爆款麻薯为例,彼时最终选择了国内冷冻烘焙行业龙头立高食品作为麻薯的供应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山姆对配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是纯天然植物油、更高纯度的麻薯粉和乳粉,最关键的,不能提产品价格。”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眼下舆论中心的好丽友派,虽然对外宣称是定制产品,但产品配料表的第三位赫然就是起酥油。再加上此前好丽友品牌的一系列舆论其实还没过去几年,显然山姆的策略似乎正在出现一些问题。
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引用前两年Morketing采访的麦当劳中国CGO何亚彬时,对方谈及私域流量时的一段话,来解释山姆今天遇到的困境:每个品牌都该思考用户如果不是你的会员,他失去了什么?他觉得痛苦吗?可以持续运营的私域(会员体系)一定有让用户觉得离开成本很高的地方。今天99%品牌的私域估计用户都可以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地离开,没有丝毫不舍和痛苦,这样的私域无法创造用户价值。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可以用私域割一次韭菜,但你的私域注定会寸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