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网报道,近日岳阳开放大学与岳阳市烧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聚焦烧烤产业的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岳阳烧烤研究院”和“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引发了舆论关注。
在公众印象中,烧烤几乎是所有人都可以从事的行业,似乎没啥门槛要求,部分网友对此不太理解,质疑“学烧烤不如街头拜师”,甚至批评“浪费资金”。
大学研究烧烤“掉价”吗?首先要搞清楚岳阳开放大学不是普通高校,而是主要针对成人继续教育。既然如此,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色教点技能当然没啥毛病。据悉,“岳阳烧烤产业学院”将面向社会培训烧烤人才,面向从业人员开展学历提升,提高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初中毕业失学学生开办“岳阳烧烤”专业,做强做大岳阳烧烤中职教育。
从产业现实看,成立烧烤产业学院绝非心血来潮。岳阳烧烤作为南派烧烤的代表,年产值已超20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2000多家门店构成了庞大的市场生态。但繁荣背后,行业标准缺失、从业人员平均学历仅为初中、管理粗放等问题日益凸显——这正是产业从 “草根生长”迈向“规范升级”的关键瓶颈。如同潜江龙虾产业曾面临的人才荒、柳州螺蛳粉产业遭遇的技术短板,岳阳烧烤的困境恰恰呼唤专业人才的注入。产业学院计划制定的《岳阳烧烤行业标准》《人才等级评定标准》,以及涵盖工艺学、经营管理、自媒体营销的课程体系,直击的正是“有规模无标准、有从业者无专业人才”的行业痛点。
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将零散经验系统化、将传统技术标准化、将行业需求专业化。上述案例共同指向一个逻辑:当地方特色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必然需要从“经验传承”转向“专业赋能”。岳阳烧烤产业学院50%以上的实践课程占比、高校教授与资深烧烤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以及创业培训100%实操的设计,正是为了让教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既教会学员掌握“岳阳烧烤标准”的火候技艺,也培养其门店运营、成本控制的商业思维,这种“技术+管理”的复合培养,恰恰是街头拜师难以实现的系统赋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探索为地方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伏笔。从岳阳市烧烤协会的规划来看,产业学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岳阳市烧烤公园”“岳阳烧烤定制啤酒”“预制品调料和户外安全烧烤设备”等产业链延伸计划深度绑定。这种“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产业链拓展”的闭环思维,让烧烤从单一的餐饮业态,向食品加工、文旅融合、装备制造等多元领域拓展。当“岳阳烧烤”不再仅是夜市摊的烟火,而成为有标准、有品牌、有技术含量的产业符号,其带动的就不仅是5万人的就业,更是整个区域特色经济的提质升级。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职业教育的价值,从来不只于培养“高大上”的研究者,更在于孕育能让烟火气更旺、让寻常产业更壮的实践者。岳阳烧烤产业学院的尝试,或许还有待完善,但它所展现的“扎根地方、对接需求、产研共生”的思路,无疑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升级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一份值得期待的样本。能让街头烟火升华为产业底气的探索,绝不会“掉价”。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