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遵义不吃这10样算白来,贵州人说的

   2025-08-05 kongyu610
核心提示:来遵义不吃这10样算白来,贵州人说的!遵义饮食,是黔北人文的味觉注脚。古播州时,仡佬族“三幺台”礼俗已现,茶席、酒席、饭席

来遵义不吃这10样算白来,贵州人说的!

图片

遵义饮食,是黔北人文的味觉注脚。

古播州时,仡佬族“三幺台”礼俗已现,

茶席、酒席、饭席层层递进,灰豆腐、扣肉藏着对天地的敬畏,九碗菜暗合“九九归一”的哲思。

明清移民带来技艺,与本土交融出羊肉粉,

羊骨熬汤乳白,米粉滑韧,辣香里藏着罗荣入播的史影

更有红军长征时“先付钱后用餐”的佳话,如今仍是街巷里的烟火图腾。

抗战时浙大西迁,茶香入馔:

湄潭绿茶酥肉油茶汤里,茶与烟火相和。

今时,赤水全竹宴承土司遗风,竹荪烩鸡丝清润;

乌江豆腐鱼鲜辣交织,都是这片土地包容坚韧的滋味写照。

图片

遵义羊肉粉

正宗的粉得用本地矮脚黑山羊,肉质细腻得很,膻味比普通羊轻一半。

汤头是灵魂羊棒骨、鸡架、猪棒骨加带皮羊肉,配上八角、桂皮等十几种香料,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炖两三个小时,汤色清亮得能照见人影。

米粉是手工做的,泡在凉水里透去酸味,再往滚水里一烫,捞出来雪白如玉,滑溜得很

吃的时候,先撒把葱花、香菜,再舀一勺用羊油炒的糊辣椒,

遵义人管这叫“辣豁豁的安逸”,意思是辣得过瘾、舒服得很。

老板从凌晨三点就开始熬汤,羊肉切得比纸还薄,铺在粉上像件水晶衣裳。

老食客都知道,第一口要先喝汤,鲜得能尝出山间的草香;

第二口吃粉,滑溜溜地吸进嘴里;第三口嚼羊肉,软嫩中带着点嚼劲。

图片

遵义豆花面

要说它的来头,得从清末湘山寺门口的素面摊讲起

当时有户人家为香客煮面,用酸汤点出的豆花替代荤油,既清鲜又便宜。

后来民国年间,四川人张洪顺把这门手艺带进遵义城,用土碱和面压出薄透的宽面条,

配上用前一天点豆腐的窖水发酵的酸汤豆花,这才有了正宗的豆花面

这碗面的门道全在"一白一红"

雪白的豆花嫩得能抖三抖,盖在浸着豆浆的面条上,筷子一挑就碎;

红亮的蘸水才是灵魂,里头有肉丁、花生、薄荷叶,还有遵义人秘而不宣的五种香料。

老食客都知道,吃之前要把面条在蘸水里滚三圈,让辣香裹着豆香在嘴里炸开,最后喝口原汤,那叫一个"巴适"!

图片

仡佬油茶

相传千年前,老辈子们在深山开荒时,饿得前胸贴后背,便嚼野生茶尖充饥,

发现竟能顶饿又提神。

后来他们把茶尖炒得焦香,掺上猪油熬成茶羹,再兑水煮开,撒把炒米花生,

就成了最早的油茶。务川人管这叫“干劲汤”,喝上一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油茶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讲究火候。

先用腊猪油把茶叶炒到焦黄,拿松木瓢背反复揉磨成泥,加水煮沸后撒盐、葱花、脆哨,最后扔把炸得金黄的米花。

茶汤浓稠如琥珀,喝起来先苦后甜,油香裹着茶香在嘴里打转,再嚼两粒酥脆的花生。

冬天喝它暖胃,夏天喝它解乏,务川人从小喝到大。

如今这碗油茶不仅是早餐,更成了仡佬族的“社交密码”。

图片

遵义鸡蛋糕

这可是省级非遗美食。

它的历史能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当时谢氏家族的谢九成改良了传统工艺,

“拗锅”双面火烤法,让蛋糕有了金黄油润的独特卖相。

后来,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如今在红军街、1935街区的门店里,还能看到老师傅们遵循古法烤制。

这蛋糕的原料简单却讲究:

土鸡蛋、小麦粉、白糖按比例调配,再刷上一层小磨芝麻油,烤出来的蛋糕个头圆润,指压能起窝,松开又复原。

咬一口,外皮微脆,内里绵软如云,蛋香混着芝麻油香在嘴里化开

甜而不腻,老人娃娃都“吃皮”(遵义话“厉害”的意思)。

做法看似简单,实则全靠经验:

蛋液要搅到起泡绵密,面糊得顺时针搅匀,炭火温度要拿捏精准。

图片

鸭溪凉粉

要说它的历史,得从清末光绪年间讲起,

当年有个叫杨占彪的老哥,在鸭溪街上摆起凉粉摊,一摆就是百年传承。

后来湖南移民汪氏把手艺传给徐家,2007年还上了非遗名录,妥妥的文化活化石!

这凉粉看着嫩黄细腻,吃着滑溜带劲,关键全在那一勺秘制油辣椒!

豌豆泡发磨浆、煮制成型后切条,淋上用花生油、花椒油、辣椒面熬的辣油,撒把蒜水、脆黄豆,香得人直吞口水。

遵义人吃凉粉讲究个“辣中带鲜”,老饕们常说:“这个凉粉吃起来安逸得很,辣椒酱巴适得板!”

如今鸭溪凉粉早不局限于本地,贵阳街头、重庆夜市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图片

遵义洋芋粑粑

是黔北街头的"土豆魔法"起源于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

当地人把土豆蒸熟捣泥,混入芡粉捏成饼状,用菜籽油煎得外皮焦脆,内里软糯

老遵义人讲:"这个粑粑,焦皮皮裹嫩肉肉,蘸点海椒面面,安逸得板!"

做法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

必须用本地黄心土豆,蒸到筷子能轻松插穿,捣泥时保留颗粒感。

煎制时火候要"文武相间",先中火定型再小火煨透,

配上遵义特有的煳辣椒面和折耳根,咬一口外酥里嫩,辣中带回甜。

如今这道平民小吃登上了非遗名录,但老摊主仍守着铁锅慢煎:"机器做的没得灵魂,要手搓的才有那股子土腥香。"

图片

南白黄糕粑

遵义南白镇的“糯叽叽”宝贝,从清光绪年间一路“糯”到现在!

这粑粑用大米、糯米、黄豆三兄弟凑堆,裹上斑竹笋壳,先猛火蒸透再文火煨足24小时,竹香混着米香直往鼻子里钻。

切开一看,金灿灿的断面像撒了阳光,糯米粒晶莹得能照见人影,

冷吃软糯回甘,热吃外脆里糯,甜味自然得像从米心里渗出来的。

老遵义人逢年过节必囤它,婚丧嫁娶当“硬通货”

图片

遵义米皮

老辈人说它和明朝屯军有关,当年士兵用当地香米磨浆蒸制,

既当军粮又解乡愁,慢慢就成了街头巷尾的"神仙早餐"。

米皮薄得透光,软中带点嚼劲,裹着红油、酸萝卜、脆哨一拌,

辣椒油是灵魂,遵义朝天椒炒制的油辣子,香而不燥,配上本地米醋的酸爽

吃一口直叫人"舌头都吞下去"。

配碗豆花汤,撒把葱花,遵义人早上不整这么一碗,干活都没力气——"这米皮,巴适得很!"

图片

遵义猪儿粑

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走来的黔北小吃。

蒸笼一揭,裹着翠绿菜叶的“小猪”们白胖透亮,咬开软糯却不粘牙的糯米皮,

咸香肉馅混着芽菜的脆爽在嘴里炸开,老辈人总说“这口鲜得能鲜掉眉毛”。

传说当年广东移民用仅剩的糯米捏成小猪形状供奉神灵,竟换来风调雨顺,

从此这“猪儿”便成了红桥江安人的心头好,后来传到遵义,又融入了当地高山冷水米的细腻,换成了莴笋叶包裹,清甜中多了丝山野气。

如今赤水河畔的景区里,竹蒸笼腾起的热气里,

游客捏着这“小猪”咬下第一口时,总会恍然明白——为何遵义人把团圆叫“吃猪儿粑”

这软糯里裹着的,可不就是日子越嚼越甜的盼头。

图片

尚稽豆腐皮

遵义尚稽镇的百年“臭香”传奇!

清光绪年间,戴家老妈妈因连日阴雨,将滞销豆腐抹盐暂存,没想到数日后炒食竟奇香扑鼻,从此开创了这道“臭名远扬”的美食。

后来王氏接棒改良,用草木灰碱解、木炭烘烤、窖水发酵三道古法,

让豆腐皮在微生物作用下生出独特风味

这豆腐皮长得棕褐油亮,摸起来柔韧有弹性,

闻着带点“怪味”,但一咬就停不下来,

软糯中带点嚼劲,咸鲜里透着回甘,越嚼豆香越浓,直叫人舌尖生津

当地人管硬要叫“古倒”,说这豆腐皮“古倒香得板”,配碗稀饭能干三大碗

外地人来遵义,不捎点这“啷个开交哟”的好东西,算白跑一趟!

图片

这些藏在街巷的滋味,哪个不是遵义人用烟火气煨出来的生活哲学?

下回逛到黔北,莫光拍风景……

“老板,整碗粉!”“黄糕粑来两个!”

板凳坐热,舌尖一动就晓得:

这方水土的滚烫人情,全化在“安逸得板”的吃食里喽!

等你来尝!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