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蔡澜的去世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位一直被誉为“文化名人”的他,在离世后却遭遇了人设崩塌的局面。
事件的起因是一张由一名女记者发布的2011年旧照。在这张照片中,70岁的蔡澜在一次专访结束后,突然搂住女记者的腰,令她大吃一惊。当时,记者用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化解了尴尬,认为这是蔡澜这种“率性”长者的风格,不以为意。然而,随着蔡澜去世消息的传播,这张旧照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知名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在看到这张照片后,愤怒转发并斥责道:“这就是性骚扰,不管是不是名人!”他甚至将矛头指向了晒照的女记者,批评她在照片中展现出与蔡澜的亲密关系,质疑很多女性把被名人搂过、摸过当作资本,甚至拿出来炫耀,简直不堪。这番话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反应,支持者认为项立刚勇于突破“死者为大”的禁忌,敢于揭露名人行为的不当,而反对者则认为他是在借机炒作,拿2025年的性别标准去审判2011年的社交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当事女记者在争议发酵后的回应发生了细微变化,她回忆道:“二十年前,我二十多岁时,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被陌生老男人搂腰有什么不对。”这番话反映了性别观念的代际差异,二十年前的“率性”行为如今可能被视作“不合适”的越界行为。
医学博主李清晨则坚持认为,如果这种行为让女方感到不适,那它就应该被认定为性骚扰。这场围绕蔡澜与女记者合照的争论,不仅是对蔡澜个人行为边界的探讨,更引发了对社会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行为标准差异的广泛讨论。当“风流才子”的标签遇上现代的性别意识,这张旧照成为了检验时代价值观变迁的试金石。
要注意的是,若我们以现代标准审视过去的行为,实际上就像用2025年的法律去审判1980年的案件一样,存在一定的时代差异和逻辑冲突。除了这张照片,蔡澜生前的种种事宜也被一一揭开。
项立刚不仅仅停留在照片问题上,还翻出了蔡澜曾经监制的《聊斋艳谭》和《灯草和尚》等三级片,指责他“逼迫17岁的陈宝莲拍摄露骨镜头”。尽管陈宝莲的悲剧背后有着复杂的家庭与感情原因,但蔡澜作为“风月片教父”的形象,依然被置于道德的审判台上。更为轰动的是蔡澜自曝的“61段情史”,从日本艺伎到印度美人,堪称情场的全球女友图鉴。面对如此局面,妻子方琼文回应称两人拥有“开放式婚姻”,只要彼此的心还在一起。这一回答让不少当代网友惊呼“三观炸裂”。
曾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虽然在美食界和文化领域有一定的成就,但他是否如其他三位同样显赫,始终存在争议。金庸的武侠,黄霑的金曲,倪匡的科幻,而蔡澜的代表作?美食随笔、探店节目、餐饮品牌。项立刚调侃他:“美食家人设堪比网红博主”,但其商业成就却不能小觑。到2024年,“蔡澜点心”在全国已有78家门店,会员消费超过5亿。他晚年选择卖掉房产住酒店,雇佣团队照顾自己,把“任性”转化为一个商业IP,赢得了大量粉丝追捧,同时也遭到不少黑粉的痛骂,认为他是在炫富。
尽管蔡澜作为文化人物的“才子”标签或许有些夸张,但他的商业嗅觉无疑极为敏锐,能把“吃喝玩乐”这种生活方式转化为成功的产业链,的确没有几个同行能做到。随着“合照风波”及其私人生活的被揭露,网友们开始对蔡澜的形象进行再评价。女记者当年选择“包容”蔡澜的亲昵举动,而如今的微妙回应,恰好体现了性别观念在不同年代之间的变迁。有些网友认为,二十年前的搂腰行为在当时或许并不算什么,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无论何时发生,只要让女性不适,便应该被视作越界。
更为讽刺的是,蔡澜曾带李嘉欣、李绮红录制节目时,突然提出一起泡温泉的建议,这样的“随性”行为在当时可能被看作风流,放在今天,绝对可以称为职场性骚扰。同样的动作,如果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定会被视为“猥亵”,但名人则被冠以“风流”美誉,似乎名气和地位赋予了某些行为特殊的“滤镜”。
此外,蔡澜去世后,仅14分钟,他的品牌账号便发布了一篇3226字的“遗书”,其中重点强调“门店照常营业”。这一篇名为“遗书”的内容,更像是商业通告,末尾的电子签名被网友讥笑为“比AI还敷衍”。他的助理杨翱在回应遗产分配问题时,更是直接给出一句“关你屁事”来封口,态度异常坚决。根据遗产分配,蔡澜的两家餐饮品牌的70%股权被留给了“谊子”王力加夫妇,而3200万的豪宅则留给了侄辈,这一切无不印证了他“传业不传亲”的冷酷逻辑。生前潇洒,死后更是潇洒,连告别信都能写成商业通知,堪称“资本家魂觉醒”的典型。
这场风波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传统派坚持“死者为大”,而现代派则倡导对公众人物进行全面审判。蔡澜曾早已预见到这样的争议,他曾表示:“要走的人始终要走,可以想念,但不要过分。”他的一生充满矛盾,既有过剥削女性的黑历史,也有开创美食文化的贡献,既风流成性,又与妻子携手数十年。骂他为“老流氓”或捧他为“真名士”都显得过于简单化,因为人性并非非黑即白,它更像是熬了83年的老火汤,有人品出鲜甜,有人则感到腥膻。
蔡澜的争议,显然不会因他的去世而终结,反而因为这张合照被进一步放大,成为了公众对其一生的终极检验。也许,这正如他所说,人生短暂,先吃甜品,至于甜品是甜是馊,留给后人去各自品味。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公众人物的行为与社交活动在公众场合和社交媒体上需要格外谨慎。无论真相如何,蔡澜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他收获了名与利,至少他从未否认过自己的所作所为。
面对这场争议,网友们是否能理性看待,避免盲目传播,最终的判断应该留给每个人自己,毕竟蔡澜已经离世,死者为大,尊重其一生的选择也许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