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复式公寓,一次错误决定,温州的陈先生站在窗边,第一次有了跳下去的念头。
“原以为在事业上如鱼得水的陈先生顿时需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不仅每天失眠,而且情绪非常焦虑,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
附二医心理诊室戴王磊副主任医师看着眼前的温州炒房客,感到震惊。这一周内,诊室已接待了至少5名因购房投资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这在以前从未出现过。
陈先生长期在杭州、上海、温州等地投资房产,通过和朋友合股以及银行信贷的方式,购得房产10余套。
国家购房政策调整后,他手中的房产无人问津,资金难以周转,大部分合伙人纷纷退股。财富梦想成了噩梦,陈先生只是无数被房产“套牢”的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房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69%,而美国家庭仅占36%。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攀升——2013年为62.3%,2015年为65.3%,到2016年已达68.8%。
更令人忧心的是,广发银行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指出,房产占中国城市家庭资产的比例已高达77.7%。学历与房产配置呈现负相关:初中及以下学历家庭,房产占比达80.9%;本科及以上学历家庭,占比76.2%。
财经专家发出严厉警告:“资产百分之两百(用杠杆)配置为房地产,是自杀,现在自杀式配置的人还不少。房贷利率可是越来越高了。”
70%的普通家庭,为啥说正在“自杀式”买房?炒房客说出扎心原因。
在房价上涨周期,这种配置看似合理。最近五年,房产价格上涨超过50%,如果家里资产主要是房产,财富涨个50%,太正常了。一旦市场转向,风险便显露无遗。
2025年6月最新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持续下降。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下降0.3%,二线城市下降0.2%,三线城市下降0.3%。与去年同期相比,一线城市新房价格下降了1.4%,二三线城市降幅更大。
“拥有房产既能赚大钱,也能大亏损。现在政策发生长期变化,房地产市场温水煮青蛙,房价一旦下跌,大部分中产家庭财富大缩水。”
中国人深受“有房才有家”的传统思想影响。房产更与结婚、生娃、孩子教育等人生大事紧密相连,迫使人们“不得不买房”。
再加之,中国普通老百姓投资渠道匮乏,而买房是近几十年来一个最简单且收益高的投资渠道。当被问到“除了买房还能投什么”,多数家庭无言以对。
三大认知误区普遍存在
1、妖魔化买房赚钱,认为“好好工作即可,买房赚钱就是炒房”;2、妖魔化房贷,只看到利息,缺乏现金流管理意识;3、买房全凭感觉,不关注二手流动性等关键指标。
“过去三十年,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买房”成为全民共识。房价上涨使财富由无房家庭向有房家庭转移,创造了看似普惠的财富效应。
当市场下行时,炒房客成为最先被收割的群体。老司机在房产行业观察20多年,一语道破关键:“今天的炒房客为何损失惨重?是因为他们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有思考过风险,他们都是抱着以小博大,大赚一笔的心态进去的”。
面对市场持续低迷,2025年各地政策开始大幅调整:这些政策背后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刻变化,202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滑12.9%。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连续三年下降。
房地产已从经济的“顶梁柱”变为经济的“基层结构件”。政府对其期望已从“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不再拖累经济就是万事大吉”。
避免“自杀式”买房,需借鉴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图的平衡理念。该模型调研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家庭,将资产划分为四个账户:日常现金资产(占比10%);保障资产(占比20%);投资资产(占比40%);稳健资产(占比30%)。
“当住房不再成为社会焦虑的主要因素,人才能更好地专注于生活;当房地产对资金虹吸效应释放掉之后,人们才真的能做到‘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