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语境下的学术冷战:特朗普推动中美高校“脱钩”政策的路径演变与影响研判

   2025-08-02 kongyu830
核心提示:编按: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自设项目成果一、引言:中美教育交流站在“结构性脱钩”的历史门槛上自2000年以来,中美两

编按: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自设项目成果

图片

一、引言:中美教育交流站在“结构性脱钩”的历史门槛上

自2000年以来,中美两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联合科研、师生流动等方面展开了广泛合作,成为全球高教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生在美求学人数持续增长,美国高校也主动布局与中国高校的战略合作项目。然而,这一合作格局在2017年之后遭遇重大挑战。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内逐步将教育合作纳入国家安全框架,开启了对华“学术脱钩”的政策进程。

2017年底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首次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将高等教育中的科研合作视作潜在的“技术转移”渠道。在此战略判断下,特朗普政府相继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等法律,将“基础研究成果的国际流动”纳入监管视野。高教领域逐渐“设防”,高校合作不再基于学术原则进行评估,而是需接受风险审查与合规制度的全面嵌入。

此后,学术脱钩逐步从政策倡导发展为制度实践。2021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政策备忘录第33号》(NSPM-33)进一步细化了联邦科研资助项目的“研究安全”标准,要求高校全面披露与外国实体的合作关系。尽管备忘录未明确针对中国,但其执行重点集中在“与中方有关的资助、项目和人员”,标志着中美学术交流进入以“风险识别”为主导的治理阶段。与此同时,多所州政府也配合联邦指令,制定了禁止高校接受“外国资助”的地方法规,将对华教育合作纳入更广泛的管控体系。在技术领域,美国更通过将中国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列入“实体清单”,限制与其发生任何形式的学术往来。这一系列措施推动美国高校逐步终止与中方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等敏感领域的合作项目。

虽然拜登政府在2021年后对部分政策口径有所缓和,但整体安全逻辑并未松动。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随即启动了新一轮高教政策调整,不仅延续了前一任期中的“学术审查”机制,更进一步强化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教育脱钩路径。对高校资金、签证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系统性整顿,体现出政策由防御性转向攻势性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高教脱钩”究竟是一次短期的政策博弈,还是指向美国高等教育制度深层次的重构趋势?本文将以特朗普政府2025年复出后的对华高教政策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核心政策举措与制度安排,分析其背后的战略逻辑与执行路径,并结合前期演化经验,对“脱钩”趋势的制度化、长期化可能性进行研判。进而,本文亦尝试在结构性风险加剧的现实之中,提出中国在高教对外合作与人才战略方面的应对思路与政策建议。

二、特朗普政府主导的国内高校脱钩政策全景扫描

2025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迅速将高等教育纳入其政策优先事项清单。在新的政治任期中,“高校脱钩”不仅是其对华战略的一部分,更成为其重塑国内文化与教育秩序的重要抓手。相较于第一任期的象征性表态,第二任期的政策实践展现出更高的系统性与强制性。从资金拨付、课程设置、学术合作到签证政策,特朗普政府构建出一个立体化、制度化的脱钩政策体系,试图在根本上“重构”中美学术联系网络。

1. 政策背景与核心理念:三重逻辑下的教育战场重构

高校脱钩政策的出台,并非孤立于教育议题的技术性调整,而是深植于特朗普政府整体政治理念与战略布局中。

首先,从意识形态层面看,特朗普及其保守派盟友长期将美国高校视为“自由主义堡垒”,指责其传播“反美价值观”,并通过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等项目进行“文化渗透”,需要通过政治干预进行“纠偏”。其次,在国家安全层面,高校脱钩被纳入“技术保护主义”战略框架。特朗普政府认为,中美学术交流是中国获取尖端科技与军事知识的主要路径之一。第三,在教育治理层面,特朗普政府主张削弱联邦政府对高教的资金和价值引导,强调联邦政府对美国高校的控制,这实际上有违美国宪法确定的教育权限在于州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为其以联邦财政手段向高校施压提供了正当性——即以“财政去中心化”之名行“政治服从测试”之实。

因此,在这三重逻辑驱动下,特朗普政府将高校作为政策重点领域,着力推动一场具有政治调整、财政重构与制度转向特征的“学术脱钩”进程。

2. 政策实施路径:从拨款到签证的系统性打击

在具体实施上,特朗普政府通过一系列高度组织化的政策举措,从内部治理与外部合作两条主线出发,并延伸到对中美高校之间的联系网络进行系统清理。

(1)联邦拨款机制变动:财政手段与高校政策导向的联动

联邦资金成为特朗普政府实施高校脱钩政策最有力的杠杆。政府通过“资金合规化”机制,将拨款资格与高校在意识形态、课程内容、学术行为上的“政治正确性”直接挂钩。2025年2月,教育部发布命令,要求全国高校在14日内全面取消与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相关的项目,否则将面临联邦资金中止的处罚。这一措施标志着联邦政府对高校价值导向进行直接干预,引发高校在政策执行与管理机构设置上的迅速反应。而且,政府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异见高校”实施针对性财政制裁。以哈佛大学为例,因其未就特定事件发表公开立场,特朗普宣称要启动取消其免税地位的程序,并冻结其22.6亿美元联邦拨款,其他多所常春藤盟校亦遭遇不同程度的拨款撤回,显示出政策在执行中的高压特征。

图片

(2)签证壁垒升级:从技术过滤到意识形态筛查

在对国际学生和学者的政策上,特朗普政府从“技术筛选”向“价值审查”转型,逐步将签证制度转化为国家安全工具。2025年5月28日,美国宣布将启动一项针对部分中国学生的签证吊销措施,重点面向“与中国政府存在联系”或从事“关键技术领域”学习的个体。早在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科技等领域已被列入国家安全重点关注范畴。在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全面技术封锁趋严的背景下,这些专业已逐步被等同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资产。

这一政策并非突然出台,而是对以往限制措施的延续与强化。此前特朗普政府已将部分中国研究生签证的有效期从五年缩短至一年,并以“与中国军方有关联”为由限制其入学资格,显示出通过签证机制限制科技人才流动与信息获取的长期政策逻辑。此次签证吊销可视为这一政策路径的升级版本。

而且此前一天,美国国务院宣布暂停所有国际学生签证面试。不仅意在加强对现有中国留学生的监管,更意图通过制度性不确定性对潜在申请者形成阻滞效应,签证政策在此背景下已超出常规行政职能范畴。与此同时,政府还计划加强对签证申请人社交媒体的审查力度,包括申请人的言论表达与社会关联。这种基于身份、立场与行为记录的审查机制,反映出美国签证政策日益工具化、地缘政治色彩日趋浓厚。

(3)高校合作限缩:从项目中止到制度隔离

在2025年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多项中美高校合作项目因政策干预被强制中止,标志着双边教育与科研协作正从制度层面经历实质性断裂。密歇根大学宣布终止与上海交通大学长达二十年的联合学院项目。美方公开声明中引用“国家安全考量”为主要理由,强调其存在“技术外泄”的潜在风险。尽管该项目自2005年设立以来,在联合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术出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但仍未能规避政策收紧下的系统性清理。

清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设立的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TBSI)也被迫解散。根据美国政府相关文件,TBSI被认定为“可能间接助力中国在科技与军事领域取得结构性优势”的潜在渠道,尤其在涉及人工智能、能源系统与信息工程等敏感方向的合作中被重点审查。伯克利方面最终选择全面退出该研究平台,并停止对中国合作方的资源支持与人员派遣。

同样,天津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合作也被叫停。这类项目终止并非高校自主调整或风险规避的结果,而是源于联邦政府在国家安全与战略竞争框架下的系统性干预。合作平台不仅在财务与行政上被中止,更在制度层面遭遇“断供”:包括资金渠道冻结、人员交流中止以及合作成果转化机制的中断。在此背景下,曾被视为中美教育合作典范的联合办学模式,正在快速被政策逻辑所瓦解。 

图片

三、趋势预判:“脱钩”是否不可逆?哪些领域仍存挂钩空间?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美高校交流政策进行系统性重塑,教育“脱钩”已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正演化为具有结构性、长期性特征的制度变革。这一判断不仅源于政策方向的明确表达,更体现于操作层面的组织化升级与制度嵌入。无论是联邦教育部与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联合发布指令,要求高校接受外国人员背景审查,并对“可能涉及敏感技术合作”的国际项目进行全面审计;还是司法部与国务院同步启动“学术透明”专项,要求披露与中方机构的全部财务与项目联系,都标志着脱钩已不再是临时应急手段,而是写入美国教育治理体系的正式政策逻辑。在此背景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机构对“断链”政策的感受强度出现显著分化趋势。总体而言,科技、研究与国家安全相关领域已形成“高压隔离区”,而部分人文、艺术与社会议题仍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有挂钩余地。

1. 结构性脱钩基本成型:科技、安全领域或难回头

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中美高校交流已从“趋紧”转向制度性对峙,正逐步形成一个难以逆转的“结构性脱钩”场域。特朗普政府通过签证限制、技术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扩展等多元手段,建立起从人才流动、学术项目到机构合作的全方位限制机制,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逐步形成了“学术审查—安全认证—风险排除”的联动治理框架。

这一机制的强化在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年中以来,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高校和科研人员频频出手,不仅吊销多名战略学科中国留学生签证,还将多所中方重点院校列入“受限合作名单”,禁止美方高校在资金与项目上与其往来。部分未及时中止合作的美国高校亦遭遇拨款冻结与行政调查,标志着“学术审查—风险识别—联邦惩戒”的治理链条已基本成型。

在此基础上,即便未来美国政权更替,当前以“技术转移风险”为核心的国家安全叙事已深度嵌入联邦教育与科研治理逻辑中,塑造出一种制度惯性与跨党派共识,使得此类高敏感领域的脱钩趋势具备高度持续性和结构锁定效应。科技领域的中美学术合作,或将在可预见的未来长期处于审查、限制乃至终止状态。

图片

2. “软边界”仍存:人文、环境、气候或成合作缓冲带

相较于科技与国家安全领域的高压脱钩态势,人文社会学科、艺术交流以及环境与气候议题仍保留有限的合作空间,构成当前中美高教关系中的“软边界”。一方面,这些领域所涉内容多为非战略性议题,学术成果不直接关联技术转移风险,安全审查的触发概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气候治理与文化对话具备一定全球共识属性,具有跨政府、跨意识形态的合作刚性,为相关项目在政策高压下争取到一定的制度回旋余地。

这一“缓冲带”趋势已有所体现。尽管特朗普政府推进高校全面审查机制,但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在内的多所私立高校,仍维持与中国高校联合举办的人文讲座项目和翻译研究合作,涉及哲学、文学与历史等领域。相关高校普遍采取“降敏处理”策略,回避技术前沿或国家意识形态议题,转而聚焦语言、叙事与跨文化理解,以实现学术接触的可持续性。此外,部分地方高校与民间机构在环保议题上也保有“残余合作渠道”。尽管联邦政府对中美气候基金的支持已大幅削减,但相关政策在拜登政府任期内确立的框架尚未完全废除,部分中美绿色技术教育与气候传播计划仍得以续存,尤其是在加州、华盛顿州等环保立场相对独立的州份。

在制度性脱钩大趋势下,低敏感性、高共识性的议题领域可能成为维系中美高教最低限度交流的“非制度性恢复窗口”。这类合作虽难以对抗结构性断链的整体方向,但仍有可能在未来的教育外交博弈中,发挥“保温带”与“破冰点”的潜在功能。

3. 第三国平台成为“学术中介”

随着中美高校间直接合作渠道持续收缩,以英国、德国、新加坡、荷兰为代表的第三方国家正在逐步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替代性交汇平台”。这些国家既具备全球领先的高教资源和科研能力,又在对华政策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与战略模糊性,为中国学者绕开美方监管、维持国际接轨提供了现实路径。

截止今年6月,已有多所中国“双一流”高校与德国“精英大学计划”展开博士联合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欧陆中转”机制规避美国签证与科研合作的制度性障碍。与此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的数字治理研究合作,也被视为“非美平台”的样板案例,其运行机制在政策敏感度较低、研究成果可控的前提下,保障了项目的持续性与学术独立性。

这些“第三国路径”不仅为中美学者在非战略领域保留了有限互动空间,更逐步显现出制度外替代通道的雏形。在当前高教脱钩趋势强化、“双边断链”常态化的背景下,学术全球化的韧性将越来越多地体现于此类“间接连接”机制之中。未来三至五年,如何通过国际中介平台重建学术网络,或将成为衡量教育合作弹性与政策适应性的关键指标。

图片6月14日,新华通讯社与美国媒体和战略学术界交流对话会在华盛顿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这是新华社社长傅华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图源:新华网

4. 私立高校与独立智库或保留“窗口期”

相较于高度依赖联邦拨款、在政策执行上更易受控的公立高校,一批美国顶尖私立大学与独立智库在当前“高教脱钩”背景下展现出更大的制度韧性与战略灵活性。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在2025年相继公开表示,将在确保合规的前提下,努力保留与中方学术机构的合作空间,强调“不能因政治风向牺牲学术自由”。这类表态虽未正面反抗联邦政策,但已显示出部分私立高校在执行层面的“延迟—过滤—自主裁量”机制,为中美学术交流留下了微弱但实质的“窗口期”。

与此同时,一些不依赖联邦财政支持的独立研究机构也在试图绕过意识形态过滤机制,维持对华沟通渠道。多家总部位于华盛顿与波士顿的中立智库已通过匿名资助、分布式研究平台与非公开成果发布等方式,规避敏感标签与政策审查,继续与中国高校保持议题温和、成果共享的间接互动。这类“软接触”模式虽难以恢复疫情前的深度合作,但在当前断链趋势下,仍可能作为维系中美学术对话的“低可见度缓冲机制”。

可以预见,在教育外交持续紧张的大背景下,这类私立高校与独立机构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高教关系的“灰色地带”:不公开唱反调,却亦不完全服从行政命令,成为政策缝隙中残存的协作微环境。

结语:教育断链之后,连接仍有可能再生

    在特朗普政府主导的政策重构中,中美高教交流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断裂式转向。这场教育冷战并非始于教育本身,而是源于战略竞争、政治对抗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全面加剧。然而,即便在系统性脱钩趋势下,教育依然是最具公共性、最富桥梁价值的跨国交流渠道。它承载着知识共享、价值理解与文化互信的可能性,不应被简化为安全工具或政治筹码。 

    未来中美教育关系的重构,或许不再是“全面连接”,而是一种以“多中心—多平台—低敏感”为特征的新型互动格局。在此过程中,中国有必要积极探索教育外交的“去政治化”路径,将教育重新塑造为连接而非切割的工具,以期在动荡世界秩序中为高教发展保留一片韧性空间。

参考:

1.陈立希、沈敏、熊茂伶. “征税!断供!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对峙再升级”. 新华社. 2025年4月17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672799.

2.郭英剑. “’独立性’这面旗帜,美高校还能打多久”. 中国科学报. 2025年2月25日. http://m.scitoday.cn/zhuanlanview.aspx?id=38681.

3.朱政宇. “战略深解读|面对特朗普政府可能的“学术脱钩”,中国如何应对?”. 2025年5月31日. https://mp.weixin.qq.com/s/9elXkR7tCAlrTDyBq8lE9w.

4.美众议院通过涉限制美中高校合作法案. 联合早报. 2025年5月8日 https://www.zaobao.com.sg/news/china/story20250508-6312020

供稿人:马瑜婉、魏骏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