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华夏银行副行长 高波:商业银行数字普惠创新研究

   2025-08-02 kongyu970
核心提示:作者|高波「副行长」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3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数字普惠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金融领

作者|高波「副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3期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数字普惠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金融领域的适应性调整,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金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这一实践既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契合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政策的顶层设计,彰显了新时代金融工作政治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数字普惠引发普惠金融业态新变革


十年历程,我国全面布局包含普惠金融在内的”,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通过政策激励、财政贴息、税收优惠、资源倾斜等支持,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然而,在部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仍面临着增量扩面、控制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的“不可能三角”难题。在新时代,基于金融科技革命引发的业态变革——数字普惠正在以“五个变革”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赋能”的新型金融服务架构。

一是客户洞察逻辑变革,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实现风险机制的帕累托改进,以大数据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等问题,传统的小微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得以释放。二是获客模式变革,从以网点阵地、人海战术的获客模式向基于数字生态场景的立体化批量获客挺进,触达更多新行业和新业态。三是产品研发外延变革,由过去单点、简单式创新向多点、体系化、场景化产品管理创新递进,全面、深入挖掘普惠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关联场景,将金融服务延展至产业链、供应链、区块链。四是运营流程机制变革,更加注重数字底座的夯实,加快客户综合经营系统和平台的建立,通过集约化流程和敏捷式机制,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五是风险管控策略变革,前瞻性的风险监测模型,健全的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可以大大提高预警信号发现精度和风险识别度。


数字普惠要求普惠金融建设新能力


数字普惠的深化要求商业银行构建以数字化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体系,重点包括以下五个维度。

一是数字化风控能力。量化监测风控建设,构建“准入规则+内评模型+策略规则”三位一体的自动审批策略体系,解决风控依靠人工判断天然存在非标准化、主观性等弊端,实现决策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准入规则与内评模型建设,建立反欺诈、风险预警、反洗钱等模型,提高风险识别、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让普惠业务从被动风控走向主动风控,真正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二是数字化营销能力。加强客户挖掘,基于客户分群(如行业、生命周期、风险偏好等)设计差异化营销策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客户行为数据,实现客户信息的分层分类管理;加强客户转化,借助推荐算法,制定目标客户的个性化营销策略,为普惠客户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并依托数字技术拓宽在新兴领域的营销渠道。

三是数字化展业能力。数字化展业工具,打造普惠业务客户全景视图和可视化业绩管理工具,提高客户经理新客营销转化能力和存客维护提升能力。管理模块工具,细化管理颗粒度,支持总分行决策层及时追踪业务成效、及时调整业务策略。

四是数字化服务能力。全流程信贷服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丰富信贷金融服务模块,实现“端到端”的客户服务旅程重塑与优化;综合化服务拓展,打造客户全渠道一致、全旅程贯通的服务体验。

五是数字化运营能力。操作标准化,将所有环节的动作进行标准化、模板化处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运营集约化,将前中后台各环节精细化分工,明确职能分工,实现作业模式的集中化运转;数据处理自动化,建立“敏捷—专业—高效”的运营架构,有效提升运行效率,全面降低运营成本。


数字普惠必将绘就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新愿景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普惠金融发展需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可持续、生态场景、综合服务、创新包容的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数字普惠支持可持续商业模式。普惠金融的内涵是让更广泛的群体,以可负担的息费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现代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平衡好服务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始终把功能性放在第一位。同时,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收益覆盖风险,实现商业可持续运营,更加长远地促进国民经济长效发展。从风险成本角度,要将数字化风控理念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完善数据交叉验证手段,深化政务、支付等替代性数据资产应用,开展智能审批决策等新模式应用。从差异化定价角度,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前中后台数字技术,重建“人+数字化”的信贷作业流程,探索以资金、风险、运营成本为底座,市场同类产品为对标,灵活组合运营成本加成、盈利性分析的差异化动态定价策略,通过数字技术把成本控制在可负担范围内。

数字普惠需关注重点生态场景。商业银行应围绕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国家战略导向,关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重点场景,丰富适配的产品体系,做好数字赋能、协同运作,打造场景化生态圈。在新质生产力场景方面,针对科技型企业,围绕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量身打造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融资产品,符合新质产业“轻资重智”的现实。在绿色金融场景方面,针对低碳转型企业,通过环境效益量化评估体系对企业“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创新开发绿色信贷、碳金融产品、生态保护项目融资等工具,推动产融深度协同,契合绿色产业“重效减排”的转型需求。在区域“园圈链”场景方面,全面深入覆盖客户关联场景,包括生产场景、经营场景、交易场景、生活场景等,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供销存”全品类服务,强化不同场景资源的相互输送、相互赋能。在促消费扩内需场景方面,强化对批零文旅小微企业经营流水、交易数据等多维数据的分析运用,创新市场类、个体经营类随借随还、无笔数限制的融资产品,满足商户“短小频急”融资需求,促消费、保就业、稳大盘。在“三农”及乡村振兴场景方面,激发数据要素价值,丰富立体精准、全程可溯的动态涉农金融数据资源,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上网下乡”,线上“惠及万家”,线下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使美好生态与富裕之路相得益彰。

数字普惠要走综合金融服务之路。商业银行内部要强化协同融合,从单一融资向“融资+融智+融商”综合金融服务转型。以信贷产品为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普惠产品,持续提高首贷、信用贷、续贷的投放比例。以支付结算为桥梁,加快融入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以“账户+支付”为切入点,与三方伙伴共建生态场景,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以综合服务为方向,开展财富管理、产业金融、贸易金融、债券融资、金融租赁等多元化金融供给,提升交叉领域服务深度,不断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对实业板块的支持能力,建立更紧密的产融协作关系。

数字普惠营造创新包容的实践土壤。数字普惠具有数字化基因,天然鼓励创新、要求包容。商业银行创新包容,将数字流程引入普惠信贷中,将过程管理和尽职动作进行标准化、模板化处理,有效降低操作风险,把尽职免责、容错纠错落到实处,最大限度保护尽职者,从而营造“敢愿能会”的良好展业氛围。“监管+技术”创新包容,在监管沙盒空间内,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供监管指导,给予金融机构测试普惠金融创新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适当的空间,借助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来探索新的监管方式,鼓励、促进银行业联防联控,确保数据安全与合规,推动全面风险管理。

 (责任编辑 张晓哲)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