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台州湾葭沚一带渔村每年小暑到大暑节气举办的集送五圣仪式、民间文艺表演为一体的群体性民俗活动。分为建造大暑船、小暑节迎圣、请酒、大暑送船等环节,参与民众十多万人,表达当地民众“驱除邪祟、祈求平安”的愿望。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和台州海洋文化共生演化的载体。
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黄岩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明清时期,竹雕制品在黄岩民间广为流传,有竹笔筒、竹对联、竹骨扇、竹文具、竹臂搁等大量使用。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手工业管理局把木雕、青田石雕、翻簧竹雕并称为“浙江三大雕”。
大奏鼓
大奏鼓其前身是流行于闽南沿海的车鼓弄。清乾隆年间部分闽南渔民迁居至温岭石塘箬山,车鼓弄随之传入。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为女性,重彩化妆,光脚板,佩戴脚镯和手镯,每人手持一样乐器,有木鱼、扁鼓、唢呐、铜钹,边敲边跳,表情风趣诙谐,舞姿粗犷、节奏明快、音调热烈,反映渔民满载而归的欢乐心情。1979年挖掘整理时改称大奏鼓,被称为“中国渔村第一舞”。
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因主要活动于临海市白水洋镇黄沙洋而得名。最大特点是把民间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结合起来,舞武一体,既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动作。制作上以布作皮,苎麻为毛,竹木做首,皮毛用红、绿、兰颜色相间,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刘阮传说
刘阮传说是流传于天台山一带关于刘晨、阮肇两人入桃源采药遇仙、结缘成亲、修炼得道等一系列传奇故事。东汉时起,“刘阮传说”就在天台民间口耳相传,后经文人的记叙而流传至嵊州、新昌、宁海等周边县市。除了民间口头相传,还衍生到民间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有着广泛的影响。
无骨花灯
仙居无骨花灯,又称“唐灯”,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留影而成,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造型别致,图案丰富,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