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回本指南

   2025-07-30 kongyu670
核心提示:上个月 618 开卖的第一个小时,京东上 3D 打印机同步增长 10 倍,热销程度与苹果全家桶、游戏本相当。其中,桌面级设备价格已经

上个月 618 开卖的第一个小时,京东上 3D 打印机同步增长 10 倍,热销程度与苹果全家桶、游戏本相当。其中,桌面级设备价格已经下探至千元级别,普通人入手门槛已经大大降低。


我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里添置 3D 打印机,个别有家属从中作梗投反对票的,大家的反击理由如出一辙:这玩意儿打出来的东西能卖,很快就能回本啦……


上一次让我觉得如此有 DIY 精神的还是那些树莓派开发者。


3D打印机是自我表达的工具


同事们一致认为我的作品太”抽象”了。


比如我之前给公司厕所打印过一个手机支架,不用的时候扣在门上,有人上厕所的时候就拉下来,里面有个磁环能将手机紧紧地吸在支架上。这样既解放双手,还不怕掉手机。身边个别朋友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好到是“全国公厕都该普及的程度”。


图片
图片

受访者供图


可惜,我们公司大多数人都不用。


这个“认真拉屎”支架是我用拓竹P1S(一款多色箱式3D打印机)来打印的。打印过程大致分为三步:


· 用Blender建模并出STL格式的文件


· 然后将模型文件输入给切片软件转换为3D打印机能理解的形式,设置打印参数(比如层高、线宽、稀疏填充、打印速度、支撑等等)


· 等待(也许会很漫长的......)打印


如果不自己设计图纸的话,目前消费级的3D打印设备上手门槛已经很低了。


图片

受访者供图


我第一次了解到3D打印在十年前左右,那时候流行一种叫做“三角洲式”的打印机,门槛很高,所有零件都需要自己组装。


而今天一款入门级的“成品机”在大促和国补后售价在千元左右(比如拓竹A1 mini,一款悬臂结构的打印机),价格本身就是一个入手理由。


(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机器核心竞争力是“稳定”,长时间不间断运行。除此之外,一个活跃的社区、完善的生态(耗材、软件、服务等)都会降低使用门槛。


除了“认真拉屎”,我还打过能挂在宜家洞洞板上的小便池(人类一谈到屎尿屁,永远可以滔滔不绝),期待说发到社交媒体上火一把。没啥反响。


图片

受访者供图


上一次有些反馈的是一位河南同事让我帮他做的一个形似井盖的钥匙扣,上面印上“总部”两字——自嘲“河南人偷井盖”这样的上古都市传说。


图片

受访者供图


我也喜欢这个想法,调整了好几次,最后用了一种银色看似反光的塑料耗材,还真的挺像井盖的。


发到小红书上后,我陆续收到想购买的私信。后来我就发现好多人都开始打井盖了。


大家想法类似:3D打印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工具”。


回本之路,从入门到放弃


不过,我还是打了很多“正经”东西的,比如给同事的耳机架、理线器……甚至还用来帮公司开发新品。目前我们公司在售的一个金属外壳充电宝,当时就由我打了很多外观模型来确认外观、尺寸、手感,然后再交予供应商用CNC进一步打样,省下不少成本和时间。


除了跟我们一样的小品牌会用来打样测试,因为方便、快捷、可定制这些特性,让3D打印不“甘心”还只是一个小众爱好,也开始作为一种轻量化的生产手段。常见的生产场景——摆地摊儿(没有阴阳!!!)。


图片

图片来源3D打印资源库


在3D打印用户交流群里,大家经常会讨论各自“摆摊”的收入情况——就用开源模型,随便谁都能下,打出来就能卖。不考虑人工、机器磨损、电费这些,只是计算耗材成本的话,1g料1毛钱。听他们的反馈,一条变色龙卖好几十,节假日一天能卖上好几千。


比如“萝卜刀”,看似廉价吧,实则很有创意。要思考不用复杂的机械装置,结构怎么设计?考虑耗材的特性,怎么做得顺滑?同时它还兼顾了实用性——解压,不像很多物件打印出来最后只成了摆设。


图片

3D打印资源库


从萝卜刀、伸缩剑、到龙蛋,再到现在的 labubu......这些3D打印爆款的出现,催生了大批“代打”。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叫“农场主”。不过能达到类似出圈程度的玩具,很快就会出“注塑版”。


按照目前3D打印工艺,当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注塑开膜的成本必然更低。所以在我看来,3D打印作为“(消费品)生产手段”的定位非常尴尬,它只适合小批量加工。或者利用效率和便捷的优势,成为分布式玩具批发供应源,服务本地商贩。


个人想靠代打赚钱,我建议将模型送给公园门口套圈的老王,回头把机器直接挂到闲鱼,这样很快就能回本了。


最大的耗材,是你的耐心


提到消费级3D打印机,我们多指 FDM(熔融沉积成型)打印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固体耗材加热直到熔融状态,通过喷嘴挤出到打印平台上冷却成型,一层一层地沉积和叠加,最终得到成品。


图片

图片来源 Manufacture 3D


打多色的时候,需要用同一种材质,在导入切片软件之前,就分割好每一块区域。比如“认真拉屎”支架,打完灰色底座,喷头会自动切换到黄色的耗材丝。


常见的打印耗材有PLA、PETG、ABS、ASA、TPU、PC等,其中打PLA的最多。每种材料特质不同。比如PLA 硬、脆,放久了会脆化,所以它不适合用来打印对支撑有要求的结构件,做一些漂亮摆件还不错。


另外还有一种技术路线,叫光固化。光固化3D打印机是利用紫外光照射液体光敏树脂发生聚合反应,来逐层固化和成型。FDM 打出来会有明显层纹,适合打印一些对外观表面要求不高的物件,而我认识的一些模型爱好者,会买更贵但打印精度更高的光固化来打印手办,然后自己上色。


图片

受访者提供


我之前想用PLA打一个“可降解存钱罐”(因为PLA是由玉米淀粉制成的“塑料”),想着几年之后,它脆化碎掉,就可以把钱取出来。半夜脑子里蹦出这个想法时,我觉得太妙了。不过第二天一早,我就清醒了,我哪来的钱存?


图片

受访者提供


我也从日常需求入手,打过一些实用性强的物件。


比如用PLA打过一个墨水屏外壳,顺带给笔做个收纳。别看结构不复杂,但返工过几次。因为这个物件面积特别大,导致很难保证均匀冷却,弄不好就会翘边。当时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风扇转速。


图片

受访者提供


结果打出来成品太硬了,非常硌手。所以利用好耗材特性很重要。而软耗材(比如说 TPU)相对来说比较难打。首先材料就不好选择,硬度太硬可能不具备柔韧性,太软会导致堵头和变形。而且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温度高了容易拉丝回粘,温度低了可能导致层间粘合变差。所以我之前买过一盘软的耗材,也就用过一两次。


总之,3D打印就是模型、耗材、机器打印参数之间相互协调磨合的过程。没点耐心,还是算了吧。


选购or回本or劝退指南


所以你觉得我是在劝退你们吗?没错。


玩3D打印的一定经历过“炒面”(模型打印中途出了意外导致模型倒塌或者位移,导致喷头一直出料,形似一盘炒面。)严重的话,就会把喷头裹住,难以清理,只能作废换新。好一点的机器会配激光雷达,自动检测和校准流量,不然要靠人手动调参,就像自动挡和手动挡的区别一样,前者让稳定性有了很大提升。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但你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设计模型更简洁,怎么更巧妙地隐藏层纹,(分体部件打完)固定方式怎么做,用哪种耗材,怎么节省用料等。


图片
图片

受访者供图


如果只是因为价格“上头”,那似乎没有考虑到耗材、占地空间、处理噪音粉尘等等这些成本。


耗材成卷卖,一卷1kg。如果打多色,还要买 AMS 多色供料系统。你像我住在重庆,就要考虑耗材受潮,以免有气泡、拉丝等质量问题,还要配烘干的装置。


ABS耗材就会有特别浓的烧焦味,PLA 相对友好,但是还是会产生微塑料。


很多人入坑是看到了别人设计的模型。比如有位油管大神 Scott Yu-Jan 复刻博朗闹钟做了一个MagSafe充电座,能当待机显示支架。结构不复杂,但是想法太巧妙了,火了之后被很多网友魔改和打印。


图片

@Scott Yu-Jan


说到社区,这是一个“创意至上”的圈子,同时乐于分享,我愿称之为“原始互联网”精神。(抛开版权问题先不谈)很多人将模型开源,对“伸手党”也极其友好,摁头答疑。这里从不缺原创。


但是你如果只能打别人设计的模型,久而久之,热情就会减退,搁置它成为下一个“空气炸锅”。


除非你找到它对你的实用性。


我之前打印过一个连接 xBloom 咖啡机和罐子的接粉环。市面上买不到,我只好自己打。


图片

受访者提供


还有在社区里看到有人分享摄像头,温度计,人体传感器底座支架,这样就能将设备放置在任何想监测的位置。


类似,3D打印很适合用来打印一些“非标品”,一些细微琐碎,厂商觉得不值得投入去解决的需求。


但你千万别去“创造”需求。


受访人:Luke

编辑:TY,沈知涵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