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物联网大会开幕在即!十大科技进展揭晓进入倒计时

   2025-07-29 kongyu500
核心提示:2025年8月,由中国电子学会与中国通信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物联网大会和2025年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将在无锡隆重举行。作为大

2025年8月,由中国电子学会与中国通信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物联网大会和2025年通信理论与技术学术会议将在无锡隆重举行。作为大会重磅环节,“2025年度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终评工作已在7月19-20日启动,经过严格筛选的30项科技成果在无锡梁溪科技城完成了高规格的终评答辩,最终遴选结果将在8月16日大会开幕式上正式揭晓。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zhendeshiye.com/file/upload/202507/29/154508781.jpg" />

同期举办的第十一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创新大赛评审工作已圆满收官,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69所高校的606支参赛团队同台竞技,参赛项目覆盖智能硬件、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AIoT领域的技术洞察力与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效果显著。

三轮专家严选 ,30项成果脱颖而出

“年度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征集活动由物联网大会组委会举办,已连续举办4届,其结果每年在物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布,通过系统梳理年度重大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深入研判产业发展趋势,精准把握行业脉搏,集中展示前沿热点,为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指引,已成为业界公认的技术发展风向标。

本次征集活动吸引了全国范围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百余个项目参与角逐,共收到申报表201份,包含500强企业及其子公司10家、上市企业12家、独角兽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等。经过初评、会评两轮严格筛选,30项最具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成功入围,涵盖柔性电子皮肤、无源无线感知、边缘智能、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活力;同时项目也覆盖了底层的芯片技术、操作系统,以及上层的应用平台、解决方案,展现出我国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广度与深度。

评审工作由大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担任评审委员会组长,数十位物联网领域专业评审专家通过线上评审和线下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进行严格评审。尹浩院士向各位评审专家强调:要聚焦创新本质,区分技术迭代与真正突破,避免“伪创新”干扰;更要强化产业视角,重视成果的市场价值与社会效益,推动技术落地。

会上,以最佳作物生长模型为基础的农业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北京中农物联)、面向无源物联的无线数据与能量一体化传输机理(南京大学等高校)、面向高弹电网的大规模灵活资源在线辨识与快速响应技术(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自主式智能物联网(浙江大学、中国电信等)、露天矿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研发及应用(孚山智矿科技)等30项科技进展逐一进行答辩。尹浩院士表示,期待通过评选,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速“从1到N”的成果转化。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zhendeshiye.com/file/upload/202507/29/154509641.jpg" />

AIoT深度融合,重构传统产业格局

当数字洪流与实体世界交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已不再是技术叠加,而是一场重塑文明进程的“新工业革命”。本届评选活动中,AIoT创新应用项目占比超过60%,它们把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并融入物联网终端设备、传输网络与云平台,打造了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智能决策与自主执行的完整闭环体系。这印证了物联网不仅成为人工智能链接物理世界的底座,更化身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AIoT将点燃全球价值链的链式裂变,开启万物共智的崭新时代。华为的“毫米波感知体征监护系统”通过非接触式健康监测,结合AI诊疗系统,不仅为医疗大模型提供海量高价值训练数据,还在疾病预测、远程诊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物联网在此作为感知终端,为人工智能构建了真实、连续、动态的健康数据流,推动医疗智能化向纵深发展。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的“无源物联传输技术”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在物理层传输与资源调度层面实现优化,设计出面向广域数能传输的联合无人机轨迹优化与分配算法,以及高能效的端到端传输策略,显著提升能量利用效率。这一项目体现了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在通信与能源管理领域的深度协同,是实现绿色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斯坦德机器人的“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大规模机器人混合调度系统”融合物联网技术、图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标准化机器人模型消除硬件差异,实现多品牌机器人高效协作,解决传统系统兼容性差和效率低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智能协作算法,以实现高效资产管理及分配。这种技术融合范式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将推动智能制造从单机自动化向群体智能化的跨越发展,最终实现生产效率、资源利用和能源效能的全方位提升。联通数科、南京大学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面向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新一代智能物联网平台关键技术与应用”,聚焦具身智能场景问题,重点研究面向机器人等智能硬件的大小脑协同、多模态泛在感知和“感-传-算-控”协同领域的原理与技术,突破端云训推一体的AIoT架构、多维跨模态感知融合引擎和分级智能协同框架等多项关键技术,构建新一代端边云协同的智能物联网平台,实现“人-机-物”的泛在智能,赋能智能制造和智能家居等重点场景的具身智能产品和方案打造……这些项目通过AI技术创新应用,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物联”的技术边界。同时,也可看出AI与物联网的协同创新正在工业制造、智慧城市、健康医疗等领域催生大量新应用、新模式。

同期举办的第十一届3S杯大学生物联网大赛展示了青年学子在AIoT领域的创新探索,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面向工业场景的多参数采集与监测系统设计实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多模态室内具身智能目标巡检无人机系统”、中国矿业大学的“基于动物仿生和多模态折纸的移动-锚固-采集一体化太空采样机器人”、电子科技大学的“声云智维-AI驱动的工业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专家”、西安邮电大学的“慧巡先锋—AIoT多端协同智能预警系统”等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8月盛会启幕,共话产业未来

物联网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的重要指示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以ChatGPT、Sora、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技术突破,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跃迁的新阶段——从工业制造到城市治理,从交通出行到医疗服务,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正在重构各行业运行范式。在这场智能化浪潮中,无锡作为“物联网之都”正抢抓机遇,率先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范式。今年以来,无锡创新推出“1+2+3”政策体系,以《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行动计划》为纲领,配套产业扶持、人才集聚、场景应用等专项政策,为物联网与AI深度融合搭建起制度性框架,更为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示范样本。

此次活动在无锡梁溪科技城举办,作为“世界看无锡的窗口”,无锡梁溪科技城以数字经济为核心、数字技术为驱动、数字场景为牵引,构建起“1+3+X”产业发展体系。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机器人、低空经济等7个产业生态圈,已集聚近200个产业项目,其中包括阶跃星辰、斯坦德机器人、面壁智能、生数科技、极视角、跨维智能等多个物联网领域细分赛道头部企业。加速建设机器人产业园、智能传感产业园、数智经济产业园、锡跃SPACE(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空间,启用无锡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基地,联合无问芯穹共建智算云平台,夯实算力算法数据基础,全要素赋能物联网产业在梁溪科技城加速起势。

据悉,本次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结果将于8月16日在无锡举办的2025物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本次大会将汇集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两院院士、国内外顶尖的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紧抓技术前沿和行业发展热点,围绕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商业模式,通信技术的最新研究、创新应用及未来趋势展开深入讨论。会议以2场主论坛、20+场专题分论坛、展览展示、物联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发布等多种形式展开,旨在搭建一个高效、开放的政产学研用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技术交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合作与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