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通讯员 寿亦萍
今年夏天,官方带娃卷出新高度,杭州不少社区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公益夏令营。
上城区丁兰街道枫景园社区最近联合相关社会组织推出的夏令营“青枫健身团”,主打一个“暴汗”,请来专业的体育老师,带着社区里放暑假的孩子们一起做运动健身,每天夏令营结束,还把孩子们送回家。
今天(7月25日)上午,这个夏令营结业了。
孩子喜欢家长不舍,都觉得时间太短
夏令营的活动场地位于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白鹤小区的体育馆内。
9点开班。但8点多,已经有家长陆陆续续把孩子们送到了校门口。
孩子们陆续来到夏令营 记者 杨云寒 摄
下半年六年级的小胡是被妈妈送来的,“我妈帮我报名,主要是想让我暑假生活规律一些,反正我一个人在家也是闲着。”
他说,这个夏令营一共五个半天,本周一(7月21日)开营,每天都是不同的主题,“第一天教练带我们跑步,练体能,第二天是跳跃,第三天练手臂力量,昨天是练腰腹,让我们做俯卧撑,每天都累瘫了,但很开心,很有趣。”
最喜欢的是第三天的课程,教练带他们“花式”打垒球——孩子们分成两两一组,一人抛球,另一人用倒过来的锥形桶追球,“从没想过体育课还能这么上。”小胡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之前的课程 枫景园社区供图
对于今天的课程,他更期待,“听说今天是篮球,这是我最喜欢的运动。”
林邱跃和邻居的玩伴一起结伴来的。他说,来之前以为是普通的体能课,但来了之后发现比学校里的体育课要有趣,“每次课都有游戏环节,没想到体育课还能这么上。”
家长们的期待,一点都不比孩子们少。
王女士的儿子二年级升三年级,“还好手速快,差一点没报上名。”她告诉记者,孩子在学校里还经常和同学一起跑跑跳跳,但回了家就成了“楼台公子”,不肯去楼下活动,在小区里也没认识的玩伴,才把他送到了这里,“来了这么几天,他比以前更喜欢运动,精力也更充沛了,下午还经常让爸爸带他去打羽毛球。”
其他家长也分享了很多孩子的变化,但更多的是不舍。
“5天的夏令营真的太短了,如果能有个10天、20天就更好。”
趣味小游戏不断,体能提升还能交到朋友
上午9点,学校体育馆里,聚集着大大小小30多个孩子,小的小学一、二年级,大的已经读初中。按照不同年龄排成三排,分为三个组别。给他们上课的,是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华鹤校区的体育老师丁海钢。
一个小时的夏令营课程,节奏很紧凑,从一开始的跑步热身到跳绳,再到篮球动作要领,中间还穿插着不少小游戏。参与者都很投入,脸上挂着笑容。
对抗运球游戏 记者 杨云寒 摄
课后,记者接连询问了好几个孩子,都觉得这个环节很有趣。
丁老师却说,这个夏令营对他挑战很大——这是他第一次带年龄跨度这么大的班级。
难度主要在课程设计上,“太简单,高年级的孩子会无聊,太难了,低年级的孩子跟不上。”经过一番考虑,他设计了这个中等难度又兼具趣味性的课程,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
很多孩子从没接受过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一开始体能跟不上,经过5天的训练,都能坚持下来了,体能也有明显提升。还有孩子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课前都会缠着丁老师问:“今天上什么?”
也有不少孩子在夏令营中交上了朋友。
对于这个结果,丁老师很满意。他告诉记者,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这些孩子们能爱上运动,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记者 杨云寒 摄
哥哥姐姐当“助教”,课后把孩子们送回家
丁老师的“助教团”一共八人,都是居住在枫景园社区各个小区的高中生和准大学生。
哥哥姐姐们身着橙色的志愿者马甲,课上协助丁老师,保障训练安全,课下客串起了“护学岗”。
每次课程结束,他们会分成三个小组,把这些弟弟妹妹们安全送到家,也帮家长们省去了接送孩子花在路上的时间。
志愿者护送孩子们回家 记者 杨云寒 摄
何思颖今年刚参加完高考,趁着等录取通知书的间隙来这里帮忙,“我就想在上大学前,能来这里锻炼,积累一点待人接物的经验。”短短五天的志愿者经历,让她收获不小,从一开始的怯场社恐,到跟孩子们打成一片,成就感满满。
阮佳亿下半年高三,却是社区里的资深志愿者,从小学起就很热衷志愿活动,几乎一场不落,好多社工是看着她长大的。
她非常享受送孩子们回家的时光,“路上他们会主动跟我们聊很多趣事,包括跟父母出去旅游时的见闻。”
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夏令营主要依托丁兰街道公益创投项目“育爱兰精灵”开展,依托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和学校支持,探索一种“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模式。除开展夏令营外,今年夏天,社区还为孩子们推出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暑期活动,“前期组织孩子们参观交警中队、浙工大探校研学、学做三明治等活动,后期还将组织社区亲子棋类赛,举办公益集市、消防救援体验,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