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本与欧盟计划在7月23日举行的首脑会谈上签署一项协议,双方将共同构建大规模人造卫星网络,以降低对SpaceX等美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日欧为何选择此时“联手”?该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倒逼防务自主
资料图:2024年11月,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带领特朗普参观该公司位于得克萨斯州的设施(来源:环球网)
随着本届美国政府大力推进“美国优先”政策,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充满不确定性。尽管日本和欧盟多数成员国是美国的盟友,但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技术领域过度依赖美国,其潜在风险日益显现。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认为,为避免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日欧等美国盟友正加速推进自主发展,这一趋势反映出盟友们试图减少对美依赖、寻求技术自主和防务独立的战略意图。
邵永灵:特朗普上台后对盟友采取强硬态度:曾威胁退出北约,宣称不再庇护军费不达标的盟友,要求北约成员国军费开支提高至GDP的5%;在俄乌冲突中多次发表与欧洲相悖的观点,不顾欧洲感受;在亚洲亦然。这种“美国优先”的做派加剧了盟友的不安全感,迫使它们寻求防务与技术自主——欧洲与日本联手建设低轨卫星星座,正是摆脱对美依赖的典型举措。类似自主动作,未来只会更多。
合作是唯一出路
资料图:星链星座效果图(来源:中国航天报)
对于日本与欧盟选择共建卫星网络的原因,邵永灵分析指出,由于日本、欧盟在资金与技术层面均存在一定局限,采取合作模式是更高效、可行的路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整合、降低开发成本,还能促进技术优势互补,从而加快组网速度。
邵永灵:这一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资源共享——对资金有限、技术存在差距的双方尤为关键。分工协作、各展所长既能加速星座组网,又能弥补低轨卫星寿命较短、若仅依赖单一国家慢速发射易导致系统失效的弊端,合作便成必然选择。
美国态度是关键变量
2025年1月15日,“猎鹰9”号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来源:参考消息)
当然,愿望虽丰满,现实却骨感。在谈到该项目面临哪些挑战时,邵永灵认为,日欧存在发射能力不足、卫星故障率偏高、星座运维能力有限等技术短板,同时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此外,美国很可能因利益受损而阻挠项目实施,这使得美国的态度成为决定合作能否顺利落地的关键变量。
邵永灵:低轨卫星星座合作面临三重挑战:其一,发射能力与成本。星链系统依靠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高频发射,但日欧发射能力弱、成本高,在大量组网时成本压力剧增;其二,维护难题。星链系统卫星掉落率高(约1/15),需持续补射以维护网络稳定,未来日欧建立低轨道星座也必然面临这一问题,因此非航天大国难以支撑;其三,美国态度。日欧卫星或冲击星链市场,美国可能出手阻挠,其立场将成关键变量。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