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国篮协的一纸官宣引发篮球圈震动。
将不参加8月5日开赛的男篮亚洲杯,转而参加8月11日开拓者开启的短训营。
这位中国篮球新星在社交媒体上袒露心声:“从决定去美国追梦开始,我就一直感受到背后有整个中国篮球的力量在托举。”
这一决定背后,是中国篮球发展思路的历史性转变——从大赛成绩优先到球员发展优先。
当杨瀚森结束NBA夏季联赛征程,面临的是一道两难选择题:代表国家队出战亚洲杯,还是参加开拓者训练营?
篮协的官宣声明明确给出了答案:“经综合评估,并从运动员本人和中国篮球长远发展考虑,同意杨瀚森不参加亚洲杯,全力以赴备战新赛季。”
这一决定迅速引发两极反应,支持者如资深媒体人苏群指出,篮协锚定2027年世界杯和2028年奥运会,做出了符合中国篮球根本利益的选择。
而质疑者则在网络发问:“杨瀚森不打国家队,那他进入NBA的目的是啥?”
杨瀚森本人今日已返回国内办理签证事务,他在声明中特别感谢国家队教练郭士强和中国篮协的理解。
国家队核心球员缺席洲际赛事却获得官方支持,这在中国篮球史上并不多见。
开拓者为杨瀚森设计的8月短训营,绝非普通训练,该训练营专为新秀和需提升球员设立,是夏季联赛后又一次能力跃升的关键机会。
开拓者已为这位中国新星制定“18个月技能跃迁计划”,本次训练营是重要起点。
每日加练200记移动三分,目标命中率提升至38%,聘请NFL教练改进步频,冲刺速度目标缩短0.3秒。
夏季联赛中杨瀚森场均10.8分5.3篮板3.8助攻的表现已展露潜力,但开拓者教练组更看重他与7尺2中锋克林根构建双塔体系的实验价值。
训练营将深化战术默契,解决两人同时出场时防守移动慢的短板,从5月试训到夏季联赛,杨瀚森始终处于高强度提升通道。
在开拓者的试训中,他90分钟内完成热身、投篮及3对3对抗赛,NBA节奏让他直言“非常快”。
若中断训练回国参赛,技术适应进程将被打断。
篮协在声明中强调:“始终秉持开放态度,鼓励球员在海外高水平联赛锻炼提升。” 这句话标志着中国篮球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
NBA历史上身高超2.18米球员中,生涯场均助攻过3次的仅张伯伦和萨博尼斯,杨瀚森的半场传球失误率仅8.3%,展现稀缺天赋。
篮协的选择避免他重蹈姚明式损耗——国家队过度使用导致职业生涯缩短的教训太深刻。
当网友质疑“国内球员是否也可不参加国家队”时,篮协用行动给出答案:对攀登顶尖联赛的球员给予特殊支持。
这种分层管理思维,打破过往“一刀切”的征召传统,亚洲杯虽属FIBA赛事,但竞技水平与NBA训练环境存在代差。
杨瀚森在夏季联赛4场比赛的锻炼价值,远超亚洲杯与印度、沙特等队的交锋,中国篮球终于学会区分“练兵场”与“磨刀石”。
杨瀚森缺席亚洲杯的连锁反应,正重构中国篮球生态:
从试训到签约的艰辛历程中,杨瀚森辗转十余支球队试训,曾一天内辗转两城。
这种拼搏精神结合篮协支持,为后来者树立标杆,年轻球员、庞清方等留美新星,将获得更宽松的成长环境。
短期内男篮内线将承受压力——伤情未明,杨瀚森缺席。
但长远看,一个经过NBA淬炼的杨瀚森,在2027年世界杯可能带来的价值远超本次亚洲杯成绩,中国篮球终于学会了“算大账”。
杨瀚森在夏季联赛的4.1次场均助攻,点燃了“中锋组织革命”讨论。
若他能在NBA成功转型为高位策应核心,将颠覆国内青训对中锋的培养理念——不再局限于篮下终结和防守的单一功能。
社交媒体上那句“路,才刚刚开始”,不仅是杨瀚森的个人宣言,更是中国篮球发展思维的蜕变见证。
当篮协放弃短期成绩,选择为一个20岁球员的NBA梦想保驾护航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战略定力。
中国篮球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块亚洲杯奖牌,而是在世界篮球版图上重新建立支点的能力。
杨瀚森背起行囊再赴波特兰的身影背后,站着整个中国篮球的期待——两年后的世界杯,四年后的奥运会。
当这个被NBA淬炼过的年轻人身披国家队战袍归来时,今日的选择将被赋予真正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