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link在区域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外界的戒心也日益提升。因为卫星互联网不仅事关商业运营利益,更与国家网络安全密切相关。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日本与欧盟即将达成一项协议,双方将确认合作构建大规模人造卫星网络。报道称,此举旨在摆脱对SpaceX等美国企业的依赖。
欧盟已经展开了实质性动作。2024年12月,欧洲航天局宣布,欧盟将开发IRIS2星座,目的是增强欧盟在通信网络中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公开信息显示,IRIS2星座计划由290余颗卫星组成,分布在三个轨道上:大部分卫星部署在距离地面约8000公里的中圆地球轨道、部分卫星部署在距离地面约1200公里的近地轨道、少量卫星部署在距离地面400至75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
Starlink目前已累计发射超9000颗卫星,在轨卫星超7000颗,主要部署在550公里左右的轨道上。从卫星数量和卫星运行轨道来看,IRIS2星座并没有选择在商业运营层面与Starlink直面硬刚,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托底”,满足欧盟对“弹性、互联和安全”的需求。
更直白些说,即使Starlink网络被切断,欧盟自己也能提供卫星连接服务,维持自主通信能力。被切断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此前马斯克曾威胁要中断Starlink向乌克兰提供的服务。正如欧盟相关人士所言,“我们不能过度依赖欧盟以外的国家或公司,IRIS2将使我们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连接。”
日本则在去年设立了“太空战略基金”,大力支持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进行太空技术开发,其中就包括加速构建卫星星座,计划通过“补贴项目”模式支持3至5个项目。
正在积极行动的还有英国、俄罗斯等国。今年7月初,英国政府宣布向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旗下的OneWeb低轨卫星星座追加了1.6亿欧元的投资。OneWeb目前由600多颗小型卫星组成,可提供高速、低延迟的宽带连接。英国方面称,高韧性卫星连接对支撑英国关键产业及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俄罗斯则计划在2027年前发射292颗低轨互联网卫星,用于组建“球体”星座,提供高速、经济的上网服务。该星座原计划在2025年前发射288颗卫星。
美国方面除了名声在外的Starlink星座,还有亚马逊正在打造的巨型低轨卫星星座、AST SpaceMobile打造的AST BlueBird卫星星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