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特别上头的一款 AI 硬件

   2025-07-27 kongyu540
核心提示:昨天,出门问问发布了一款产品:TicNote,它是我近两年来最喜欢的 AI 硬件。用 TicNote,我可以彻底替代自己用了几年的录音笔,

昨天,出门问问发布了一款产品:TicNote,它是我近两年来最喜欢的 AI 硬件。用 TicNote,我可以彻底替代自己用了几年的录音笔,而且它还可以解决 iPhone 通话录音的问题。

和传统录音笔只做录音的功能不同,TicNote 除了有一张轻薄、能贴在手机背面的录音卡片外,还配套了对应的 AI 应用

录完音后,音频可以通过蓝牙或者 WiFi 直接传到手机,再进一步同步到云端解析,最后就能拿到 AI 总结、转录文本、思维导图、播客,甚至我还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和音频互动。

图片

我是一个录音笔重度用户,日常出去参加活动,和团队开会,给孩子报培训班课程,去医院看病,都喜欢拿着个录音笔来做记录。

但传统的录音笔,它只能完成录音的功能,所以每次参加完一些 AI 的活动,我就回到家里,连上数据线,把音频导出来后,再传到飞书妙计或者通义听悟上拿到对应的转录文字,无比麻烦。

而且,传统录音笔没办法进行手机非免提情况下的录音。你用 iPhone 的话会知道,虽然最新 iOS 已经支持通话录音,但点录音时会自动通知对方,特别尴尬。现在用 TicNote 之后,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TicNote 可以一键录制苹果手机上的通话录音。

下面这张图就是 TicNote 的实物,大小差不多和一张北京地铁卡一样,贴在手机背面不占地方,最长能连续录二十个小时,日常用起来很顺手。

以前和专家沟通,每次还得专门提醒一声,“等一下,我要录个音”,然后从包里翻录音笔,其实挺影响对话节奏的。现在用 TicNote,贴在手机后面,录音的时候手指盲按一下,整个过程不用分心,也不怕临时忘带设备。

图片

我拍照水平一般,这里直接用了官方的图片。你可以看到,TicNote 外面有一个磁吸的皮质外壳,这样卡片就能直接吸在手机背面。当然,也可以不用外壳,单独拿着那张卡片录音也没问题。

举个例子,昨天我去参加发布会,因为坐得比较靠后,如果用手机录音,音质往往不太理想。但有了 TicNote 这张卡片,可以直接放到前排桌子上,录音效果就会好很多。

iPhone 的录音虽然现在已经做的很好,但它还是容易中断,比如中途接个电话,看个视频啥的,都会影响正常的录音。

我觉得 TicNote 最实用的一点,是它在云端配了一个叫 Shadow AI 的 Agent,能把“记录-整理”这一套流程都自动化。

以前开会、采访、参加活动,录音笔只能把音频存下来,后面还得自己花时间整理。现在用 TicNote,录音结束后,音频直接上传到云端,自动转成文字,然后还会给我写一份详尽的会议记录。

Shadow AI 里面还内置了不少会议总结的模板,常见的场景基本都能直接用。如果觉得这些模板不够用,也可以自己自定义,适配不同的工作需求。

毕竟有时候场景不一样,我们最后想要的会议总结也不一样,这时候,通过自定义模板,就能让 AI 整理出来的内容更贴合实际需求。

图片

记得阿里巴巴前两年一直在说:面向 AI 时代,所有产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级。现在,TicNote 就用 AI 彻底重构了录音笔。接下来,录音笔正式进入了软硬一体的智能时代。

只要和我一样,深度用过录音笔的人就明白这其中的痛点:怎么消化整理最终录制的音频。录是容易,整理、查找、总结,光靠人力真的是个大工程,时间久了内容全堆成一团,想找重点都很痛苦。

TicNote 这次最大的改变,就是不只管录音,后面的转文字、总结、思维导图、要点提炼这些都能一并做了。对我来说,用完它,才觉得原来整理信息这事儿其实也能变得很轻松。

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可是一个去医院看病,都要录音的人。

之后我打算日常把所有音频都导入到 TicNote 的云端智能体里。像我平时几乎每周都要翻译一堆英文播客,动不动就是一万字起步。以后直接把 YouTube 视频下载下来,上传到云端,让 TicNote 帮我转成文字、翻译成中文,最后团队再对照着整理成精编稿。

图片

另外,看播客的时候,我经常需要查找一些具体内容。Shadow AI 支持用对话的方式和音频互动,随时可以向它提问,AI 会结合音频里的内容给我回复。写东西、查资料的时候特别方便。

我刚刚就在 TicNote 里建了一个硅谷优质科技播客的知识库,后面需要什么信息,直接问就行了。

图片

我做了Gif 图,你看看。相当于我把录制的音频,还有之前的一些 PDF、Word 文档全部放到了知识库中。这时候,我可以和 AI 互动,让它帮我总结或者查找某些信息。

类似的功能其他软件也有,但我觉得在有硬件的基础上,TicNote 做知识库会更有想象空间,相当于我可以把工作和生活中的音频,一键放到知识库中,它真正能够成为我的第二大脑了。

再举一个昨天真实的例子,我去出门问问听李志飞博士的分享,他聊了一个小时的 AI 原生时代的创业范式,以及自己对于 Agent 的思考,这个认知非常珍贵。

我当时录了音,并放到了 TicNote 中。这样在回公司的地铁上,我不用掏出电脑,直接打开 App,就能回顾演讲的重点内容。

下面这张是它自动生成的思维导图。这种顺畅的体验,真是让我上头。我这个人的习惯是,在开完会后总要做些笔记,费曼学习法嘛,最好的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现在,我可以结合 AI 给到的概览,回顾重点,然后自己再下笔去写具体的收获。

图片

李志飞博士在分享中谈到环境和 Context 对 Agent 很重要,这一点我很受启发,演讲结束后我想再看看这段内容,直接告诉 Shadow,它就能帮我在文档中找出相关内容,并做总结。

图片

TicNote 有个很实用的深度研究功能。它能自动学习我的音频内容,把那些零碎的灵感、会议上的讨论、各种小想法全都重新梳理一遍,最后帮我整理成一份专业、系统的研究报告。

以前那些散着的知识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内容,现在全都能变成高质量的输出,条理特别清楚。

图片

而且,TicNote 还有一个顿悟的功能。这个功能头一次见,还挺有意思,它相当于是让 AI 去穿透整个的音频文件,然后去找到其中最有价值的观点,最后再浓缩之后,做成一张可以分享的图片。

图片

TicNote 还支持类似 NotebookLM 的 AI 播客功能。AI 对某些内容的理解角度,和我的思路不太一样,反倒能带来一些新的想法。这种边听边交流的方式,对我来说挺有价值,尤其是在需要梳理和总结大段音频内容的时候。

像昨天我回去的路上,看完思维导图后,又听了下 AI 生成的播客。唯一的缺点是,目前它生成的播客时间太短了,只有 2 分钟,信息质量不够高。

图片

TicNote 首发价格是 999 元,附送三个月的 Pro 会员。我下单买了一个,为喜欢的产品付费。

这些年,我也用过不少录音、转写、整理的工具,头一次觉得录音笔这件事被 AI 和硬件彻底改写了。

活动上,我听李志飞说,TicNote 的定位是成为用户的随身 AI 思考伙伴

想了想,接下来我也打算好好折腾一下。平时各种会议、活动、播客、对话,录音和资料真的挺多的,后面准备把这些内容都慢慢整理进 TicNote 里。

尤其是那些平时没时间细听、但又舍不得丢掉的音频,先全都交给它,等需要写东西或者复盘的时候,再随时搜索、提取重点。

希望 TicNote 能帮我把工作和生活里的各种零散信息整理得更有条理,真正变成随时能用的素材库,成为真正能帮我消化信息的 AI 思考伙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