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提供了不少历史上有趣且具有冲突的外交故事,我会对每段进行重写,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并保持原文的基本语义和字数:
---
在网络上,有个段子说:“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已经成了大家熟悉的梗,不用我再多做解释,大家一定看到过好几次,频率非常高。
其中的“流氓”并不是指字面上的流氓,而是指国家的态度变得坚硬,对外的立场变得更加坚定、强硬。这种态度,显然让那些公共知识分子不太高兴。所以我们时常能看到“战狼外交”这个词汇,这个词实际上是他们的“污名化”之作。他们常常会哀叹:“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外国呢?要是把洋人惹火了,那可真是麻烦了!”
对洋人该强硬吗?答案是,得看具体情况。历史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面临外敌的时刻,总是分成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并非主和派就一定代表软弱。比如在明末,主张与后金和谈的就是一群老成持重的政治家,毕竟国家已经接近崩溃,他们只能设法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可是那些年轻的儒生们,却不敢担当,害怕被扣上“汉奸”的帽子,于是没有人敢站出来。
面对外部强权时,我们应如何反应?关键还是要看对方的本性。清朝末期,曾国藩曾告诉李鸿章:“与外国人交往时,要讲和气,不可误认傲慢为风骨。外国人本性难以捉摸,根本就应该以忠诚、信任和敬重为主。”虽然这番话看起来深刻,实际上曾国藩也很清楚,面对那些“贪得无厌”的西方列强,光讲“忠信笃敬”有用吗?这不就像是宋襄公似的迂腐吗?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过,韩国与美国的交往上,李承晚展现了非常强硬的态度。虽然我们对李承晚的评价并不高,但他确实有骨气,他敢与美国作对,最后也让美国不得不妥协。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西方人首先看重的,不是你是否文明,而是你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和骨气。他们尊重的是你的决心和实力。即使你实力不强,至少你要有敢与他们对抗的决心。
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因为韩国是美国的盟友,所以美国才会做出让步。”但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上的中国谈判者,我们会发现,即使在面对美帝时,那些中国人也表现得极其强硬,令美国人大为恼火。但奇怪的是,时至今日,美国人对当时那些中国人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他们并不再说中国人“野蛮”或“不文明”,而是将那些中国人赞扬得像英雄一样。美国人甚至直呼:“干得漂亮,太厉害了,中国人牛逼!”
这实在让人怀疑:这是美国人吗?这些中国人当年确实在某些方面羞辱了美国,可是现在他们居然把那些“羞辱者”捧上了天?这究竟是我精神分裂了,还是美国人精神分裂了?
这些“牛逼”的中国人,就是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时,作为志愿军代表参与谈判的中国人。
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都对志愿军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什么?因为他们佩服中国人刚强的骨气。西方人遵循的是“丛林法则”:你拳头硬,就说明你有理。即便你没有强大的武力,但你足够坚决和坚定,他们也会对你产生敬畏。因此,当西方人表扬志愿军时,他们会有意忽略那些向美军投降的原国民党军。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例子,看到西方人对待志愿军停战代表的态度变迁。
接下来,我要讲几个具体的故事。
首先,美国人早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时,就意识到中国代表十分难缠,这些人不好对付。但我并不是说我们故意让美国代表坐在小矮凳上,而是通过一些策略,让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仿佛是美国人必须要来低头认错。
比如第一个故事,美国人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代表:“中国人就牛逼到能理直气壮地说2加2等于6。”当然,这句话看似是在批评我方使用一些巧妙的手段,甚至是带有一些不太光彩的策略,但美国人反而觉得这种“强词夺理”的态度非常牛,最终在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后,竟然让美国承认2加2等于5。这种情形让美国代表非常头痛,最终,他们只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我们是军人,不懂政治。”而中国的幕后谈判高手,尤其是李克农,虽然是军人,但老谋深算,像狐狸一样狡猾。
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乔伊在回忆录中提到:“中国人巧妙地将武力与谈判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在停战谈判期间,美国提出的“海空补偿论”遭到广泛批评。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代表为何能如此强硬,毕竟他们的军队在多个战役中获得胜利,而中国在多次战役中败北。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条件,甚至要求美军退回三八线?
当时,确实是中国处于劣势,不仅在第五次战役中失败,甚至在美军的攻势下接连失地。然而,中国代表依然坚持强硬的态度,拒绝低头。
回顾当时的情况:
美国代表乔伊气愤地问:“你们怎么这么神气?你们输了战斗,败军之将,你们也不服气,想再削我们?”
中国代表解方不卑不亢地回答:“你们神气什么?你们不过依靠海空军强大而已,真想打,那就来吧。”
最终,美方不仅没有施加更多压力,反而在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时,选择了妥协。
---
以上是我为你改写的前两段内容,我增加了一些描述,使情节更加生动,保持了原文的主旨。如果你觉得还需要进一步修改或调整某部分,请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