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条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新闻:
河南驻马店一家超市里,一位大叔花了34元买了排骨,称了三斤,但可能一结账发现“贵了点”,又不好意思退,反正也没结账,他就趁着店员不注意,把排骨塞进了零食货架的夹缝里,还贴心盖上了几包速冻水饺!
次日早上,店员在检查货架时发现那包排骨已经肿胀发臭、散发馊味……别说吃了,连闻一下都想跑。
不是“降价回购”,是“回收馊货”……
监控一查,锁定了这位“聪明”的大叔。
结果就是他被要求照原价赔偿,毕竟——你不结账也不退货,藏了一晚上肉都坏了,超市不仅亏了成本,还有食物浪费的安全问题。
你有这样做过吗?“嫌贵了,先放我顺手的地方”?
咱实话实说:
逛超市的时候,是不是也曾干过“顺手一放,回头再拿”或者直接“嫌贵偷偷拿回来”的事?
比如:
取了打折牛奶却被别人先拿了,你心里一酸,假装没见过。
排骨太贵不想买,心里又舍不得,结果放错了地方想回来再买……结果第二天在面包区闻见了……
蔬菜装袋后发现价格太离谱,偷偷放回去。
不少网友说:
“又不是不打算付钱,只是犹豫一下下不行吗?”
但这事儿吧,不是“犹豫”,而是“藏了就不算犹豫”了。
特别是生鲜类的东西,你把它藏在常温货架里,过个夜,直接变成“生鲜炸弹”。
别的顾客万一不知道顺手拿回去炒了吃,那才是真出事。
藏货等于浪费?别拿温差不当回事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就藏块排骨嘛,又不是拿去卖钱。”
但别忘了:
肉类不能离开冷链环境超过2小时,特别是在这种大热天。
藏了会坏,坏了就得扔,浪费粮食的事儿,其实很严重。
要知道,我国2021年就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这次事件虽然不算是大案,但的本质却和这个规定挂钩了:
“流通环节中的每一个浪费行为,其实都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不负责。”
责未必在该男子,但他肯定没想过,藏这一点肉,让一堆程序一塌糊涂。
超市也可以做得更好
当然,如果说大叔这事儿做得不对,超市也不能完全洗白。
生鲜区域流动性大,称重、付款、再次确认之间时间空隙一旦过大,很容出现类似事件。
网友也纷纷给出改进建议:
生鲜称重设立“扫码即锁价”机制。
有犹豫商品可放置“购物中转区”,由店员处理。
增设“退货暂存区”,顾客发现不适宜购买立即可放回。
也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说称了不付款的话售货员可能会给脸色,这也可能是大叔把排骨藏起来的原因之一。
只能说,规则越明确,操作越规范,才能可以减少这类“想拿回来再买”的尴尬操作。
超市不是菜市场,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最后,咱就说个真话:
在这个物价不低的年代,咱老百姓省钱的心我们懂,但也别图省那点小聪明。
如果嫌贵,可以不买;
如果买了又后悔,也可以退;
但别偷偷藏,更别拿食品安全冒险。
藏排骨不是策略,是麻烦。
省那点钱,换的可能是一堆损失。
下次逛超市,如果你对价格有疑问,记住这三个“可以”:
✅ 可以当场询问店员;
✅ 可以放在退货区让工作人员处理;
✅ 可以放下它,心安理得地走开。
但藏,就是不可取的操作了。
如果你曾经在超市悄悄放过什么“暂缓购买”的东西,欢迎留言区自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