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有个地方叫“百盈”,明代有位高官曾葬在这里

   2025-07-26 kongyu850
核心提示:在胶东半岛的村名地名当中,根据谐音选用吉利字眼的情况(直白来说就是“润色改名”)的情况不在少数,龙口市东莱街道的“百盈村

在胶东半岛的村名地名当中,根据谐音选用吉利字眼的情况(直白来说就是“润色改名”)的情况不在少数,龙口市东莱街道的“百盈村”就是其中一例。追溯历史,其名称演变经过,既能体现胶东方言特点,又与明代一位高官有关,较有代表性。本文就以史志资料为参考,对“百盈”这个地名做个简要介绍。

龙口市旧称黄县,百盈村过去位于黄县城外北郊,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展,这里如今已经成为龙口市东城区的一部分。沿着东城区通海路向北,中途往东,可以转到一条“百盈街”上。此街即是以百盈村命名。根据统计,该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时有200多户人家,包括67个姓氏,其中吕、戚、王、丁、赵等姓氏户数相对较多。

关于“百盈村”的由来,《龙口市村庄志》收录的说法是:村内有明代刑部尚书王时中之墓,俗称石马茔,亦称北茔。清末,村民为求吉祥,经村董戚德英等议定,改谐音“百盈”。

图片

(▲百盈村的位置示意)

上文提到的明代刑部尚书王时中,是黄县历史的一位显宦,其家族亦是当地名门。对此,《黄县志》记载称:“王氏,宋沂国公王曾之裔,原籍青州府益都县青荟乡白郝社,宋季有一支迁黄,至明中叶尚书时中与其孙巡抚继光仕宦最显,行谊文物一时为盛,今族姓甚繁,散居县境一百余村。”

王时中本人具体是在成化丙午科(二十二年,1486年)考取举人,又在弘治庚戌科(三年,1490年)考取进士(第三甲第六十五名),从而踏入仕途。此后,他历任知县、御史、四川按察副使、湖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等职,至嘉靖六年(1527年),出任兵部尚书。后来,经过一番沉浮,他转任刑部尚书,这也是他仕途中的最后一个职位。

嘉靖二十一年,已经致仕(退休)的王时中在家中去世。朝廷下诏赐祭葬如例。根据《黄县志》的记载,他的墓址在黄县城西北一里许,称作“王尚书时中谕茔”。而百盈村志引述王氏族谱称:王时中墓在“城西北半里许杨官庄地方”。县志和族谱的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方位和里程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可以互为印证。古代高官通常都是“卜葬”,即选择风水佳处安葬。换句话说,在明代人眼中,百盈村所在的位置,即属风水佳处。

按照王氏族谱的说法,百盈村最早似被称作“许杨官庄”。不过,自从王时中墓址选此之后,周边人们有感于其墓前壮观的“石人石马”,逐渐将这里称作“石马茔”,又因地处黄县城北,而称作“北茔”。

经过岁月变迁,至清末之际,距离王时中生活的年代已过去三百余年。普通百姓对于那位明代高官的印象逐渐模糊,多数人认为“茔”字出现在村名中不吉利。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由村董(话事人)戚德英等人拍板,将“北茔”改为“百盈”。

在普通话中,“茔”和“盈”同音,而“北”和“百”不同。但在胶东方言当中,“北”和“百”的发音都为“be”(bo)。因此,“北茔”改名“百盈”,在方言中的发音不变,不会给当地人带来混淆。与此同时,“百盈”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百事百盈”“百事百顺”,其含义十分吉利。总体来说,这一改名还是比较成功的。

经过历史的变迁,与百盈村密切相关的王时中墓,现已旧貌不存。但百盈村不少老人,过去都见过这座古迹。已经消失的古迹,通过地名保留些许痕迹,这种情况也并不鲜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百盈村更名的主要参与者戚德英,是清末民初黄县城周边一位挺有名的社会活动家。根据记载,他字振邦,号翰臣,家资富裕,乐善好施,曾捐修过黄县西关街和该村西北的万善桥等设施。据说在民国时期,戚德英的善行事迹经层层上报,得到时任大总统黎元洪赠匾褒扬,其匾额为“仁声远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