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传出,美国参议院又有人提出了一项全新的涉华法案,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大家还记得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对俄罗斯“二级关税”政策吗?正是源于类似的议员提案。当时关税力度极为激进,最高甚至高达500%。如今再有类似动作,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这次法案的内容与之前对俄罗斯的制裁手段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二级制裁”,而是聚焦于冻结资产。具体条款中提到,如果国会调查发现我国在援助俄罗斯的项目中提供了物质或技术支持,那么美国方面就会冻结我国公民或企业在美的资产,还会对在美金融机构下手,例如我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这一举措与之前针对俄罗斯的操作如出一辙。众所周知,美西方不久前曾冻结俄罗斯在欧美的巨额资产,这也证明这种手段他们有过前科。
然而,从对象来看,这一法案的现实性大打折扣。当初俄罗斯处在战争状态,美西方占据舆论高地,因此能够迅速出手冻结资产。而如今,美国根本不可能轻易破坏现有的中美关系。对特朗普而言,维持与中国的平衡关系反而更符合他当前的利益需求。在关税博弈方面,中美如今打成平手,互有消耗。而在国际战略上,8月特朗普的重点是俄乌局势,9月还计划可能访问中国。在这样的时间点,他不会贸然挑起新的冲突。
同时,我们也看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让全球格局出现裂痕。他对印度加征关税,等于扇了印度“新兴大国”的耳光,使得美印关系出现转折。莫迪甚至已经表态将在本月底访华。而与日本、欧盟、韩国这些传统盟友的关系,也因为高达15%的关税蒙上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恶化对华关系,显然是饮鸩止渴,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这份法案的杀伤力不可低估。关税问题虽由消费者买单,但冻结资产几乎就是“宣战”的信号。当初对俄罗斯的冻结能够成功,是因为俄罗斯没来得及转移资金,西方打了个措手不及。而现在,缺乏战争背景和舆论优势,美国即便推动冻结,也难以奏效。更何况如今“援乌”政策在欧美国内已引发严重反弹,欧洲政坛甚至出现右倾趋势,这让美国推动类似措施的阻力更大。
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涉华法案层出不穷。去年,美国众议院在所谓“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推动下,通过了大量相关法案。例如《反制中国无人机法案》《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案》,还有更宽泛的《保护美国农业免受外国对手侵害法案》《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意影响基金授权法案》。这些法案大多可分为三类:一是保护美国落后产业的保护主义措施,如无人机;二是干预正常商业竞争的政策,如针对电动车;三是涉台法案,为“台独”势力提供政治与资金支持。但就冻结资产这一点来说,美国此前几乎没有针对中国的先例,因为这会严重破坏信誉,甚至在对俄罗斯冻结时,欧洲内部也意见分歧,最后是因“援乌”压力才用冻结资产的利息来填补弹药缺口。
例如,英国就在今年挪用了俄罗斯被冻结资产利息,购买了50枚价值七千万英镑的先进防空导弹援助乌克兰。欧盟和G7冻结了约3000亿欧元的俄罗斯资产,仅比利时就托管了1900亿欧元。而法国也有意动用这部分资金,但一直未找到合适时机。俄罗斯央行行长则透露,今年年初已有约一半被冻结资产解禁。至于剩余的部分,乌克兰方面也盯上了,希望能用于战后重建,甚至提出建立“重建联盟”,套用类似“马歇尔计划”的模式,说白了就是要钱。
乌克兰目前提出未来十年需要5240亿美元的重建资金,涵盖能源、基础设施、国防到教育医疗,几乎涉及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但现实是,他们既缺资金,又缺人口。联合国的预测显示,到2100年乌克兰人口可能只剩2100万,而冲突爆发前为4300万,短短几年已减少800万,主要流失为难民。人才缺乏、经济受损、人口锐减,都是乌克兰必须面对的难题。
综合来看,美国即便通过激进的涉华法案,也难以真正落地。因为付出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在华盛顿眼中,乌克兰依然是未来可供利用的“肥肉”,冻结中国资产不仅无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反而会破坏自身信誉,动摇国际金融体系的根基。因此,这类法案更多是政治噱头,真正实施的可能性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