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希望下一届展会举办前,你能来我们克罗地亚,实地感受一下我们的文化,相信会让我们的合作更上一个台阶!”
5月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闭幕,在展商撤展前,克罗地亚展商Bojan紧紧地拥抱了他最信赖的中方伙伴之一,并向她发出诚挚的邀请——被Bojan亲切地称为“Alice”的,是55岁的吴裕凤。

图为吴裕凤和Bojan一起接待客商。 张文胜 摄
吴大姐住在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泰悦社区,只有初中文凭,却是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为克罗地亚展商提供服务的“专用翻译”。
受克罗地亚参展商邀请
她帮忙销售产品对接客户
本届博览会,有近1500家中外企业汇聚在浙江宁波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相互碰撞思想、探寻机遇、深化合作。
吴裕凤则代表着Bojan,每天带着10名工作人员穿梭在展位间,流利地介绍着来自地中海沿岸的黑莓酒等特色产品。
今年,她的身影和事迹也在国际社交平台得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官方账号的转发和推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账号转发推介了吴裕凤的事迹
“受克罗地亚参展商邀请,每一届博览会我都会过来帮忙,主要帮他们销售产品、对接客户。”吴裕凤告诉本报记者。
一直以来,吴裕凤都能赢得外商的交口称赞:“她考虑问题特别周到,经验丰富,总能巧妙营造商务洽谈氛围。”这位克罗地亚商人感慨。
在吴裕凤的助力下,Bojan的黑莓酒逐渐打开中国市场,去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
今年这届博览会召开前,吴裕凤还向Bojan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把更多代表克罗地亚特色的产品带到中国来,比如具有记忆点的文化产品,而不是单纯地只卖酒。听劝的Bojan带来了当地博物馆销售的一款水杯,十分具有辨识度,也得到了不少客商的关注。
36岁学习英语
成为志愿者服务外国朋友
初中文凭的吴裕凤,英语之路始于2006年。那时儿子寄宿上学,36岁的她空下来,决定学英语。
帮丈夫修理电动机时,她会心中不停地默念刚学的单词;家里的电视常年锁定央视英语频道;翻烂的英语书籍堆起来有近半人高。
2015年,她加入宁波火车站“蓝精灵”志愿服务队,为外籍旅客提供翻译服务。
第一次帮外国游客指路时,她的手心全是汗,但对方的一句“Thank you”让她信心倍增。
2016年,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拉脱维亚参展方急需英语翻译。吴裕凤主动请缨,不仅出色地完成任务,还获评“优秀志愿者”。这次经历,也成了她与中东欧客商缘分的起点。
2017年,她开始为克罗地亚参展商Bojan提供翻译服务,这段合作便一届届延续至今。
合作8年,两人从工作伙伴变成了老朋友。Bojan会给吴裕凤寄生日礼物,吴裕凤儿子结婚,Bojan送上8箱黑莓酒,逢年过节双方都相互问候。“Bojan来中国都会到我家做客。”她开心地告诉记者。
吴裕凤笑着表示:“我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样,积极勇敢地去投入参与中外交流活动,去结交更多‘新朋友’。”
责任编辑: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