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罩在斯德哥尔摩会议室的凝重气息
2025年7月29日凌晨,波罗的海的夏风轻拂着瑞典斯德哥尔摩,却未能吹散会议室内的紧张氛围。中美谈判代表隔桌而坐,90天关税休战的倒计时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在头顶。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在镜头前宣布:“根据中美双方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美方已暂停的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
太平洋两岸的屏息等待
这句话的背后,是长达近五个月的中美贸易博弈所迎来的关键转折。太平洋两岸的商人、工人、消费者无不屏息凝神,静候谈判结果——一旦谈判破裂,那覆盖6500亿美元年贸易额的关税火山将再度喷发,其影响将波及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关税暂停期的博弈与“延期战术”
这场谈判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25年5月的日内瓦。当时,中美两国达成了一项脆弱的协议:美方取消4月加征的91%关税,但保留10%的基准关税,同时暂停24%关税90天(至8月12日)。作为回应,中方同步取消91%的反制关税,暂停24%的反制措施,同样保留10%的关税。这一暂停期宛如贸易战的“暂停键”,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
然而,在7月初,随着原定于7月9日到期的暂缓期临近,美方突然宣布将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这无疑是为斯德哥尔摩的谈判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回顾以往,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始终带有鲜明的“延期战术”特征——他们试图通过威胁加征关税来迫使谈判对象做出让步,但又因反制压力的不断增长而屡次退缩。
斯德哥尔摩的艰难交锋
斯德哥尔摩的会谈桌上,双方的交锋异常艰难。美方代表试图将“中国购买俄伊石油”等政治议题强行纳入谈判议程,但遭到了中方的坚决反对。经过两天“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交流,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同意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至11月12日。
能源牌局的暗流涌动
然而,在谈判桌之下,一场能源博弈早已悄然拉开帷幕。7月29日,中国海关公布了一组数据,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震动:来自美国的原油、液化天然气以及煤炭这三大能源产品的进口量全部归零。这三个触目惊心的“零”,绝非偶然。五个月前,中国对美国产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了15%的关税,对原油加征了10%的关税,这直接导致美国能源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价格优势。
中国买家迅速转向其他供应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原油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港口,而俄罗斯的陆路天然气管道,也逐步取代了昂贵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这一剧变让得克萨斯州的页岩油产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能源的总额高达80亿美元,如今这笔巨额交易戛然而止,导致得州页岩油商上半年累计亏损超过300亿美元。康菲石油公司不得不宣布裁员30%,休斯顿街头甚至出现了失业工人高举着“还我订单”标语的抗议活动。
就在斯德哥尔摩会谈前48小时,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向中国施压,他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并威胁称,否则将启动高达100%甚至500%的二级关税。仅仅不到24小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便做出了强硬回应:“中方会依据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举措。”
全球关税战的硝烟弥漫
正当中美两国在谈判桌上激烈周旋之际,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也正毫不留情地挥向全球。7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8月1日期限就是8月1日期限——不会延期!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大日子!”这道命令意味着,美国将对近70个国家开征新的关税,税率从10%起跳。而那个曾扬言“90天内达成90份协议”的白宫,最终只与不到十个国家达成了协议。
其中,巴西面临着高达50%的惩罚性税率,瑞士为39%,南非为30%。巴西总统府官网随即发表声明反击:“美国政府的贸易措施是以政治为理由的行为,毫无正当性可言。”在得克萨斯州,那些高度依赖南非鸵鸟皮供应的皮具商们忧心忡忡,他们深知在短期内调整生产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宠物用品公司BAYDOG的老板奥布莱恩无奈地表示:“我们企业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价格,甚至可能削减开支,这意味着裁员。”
美国国内的通胀警报已然拉响。7月23日公布的CPI数据显示,同比上涨高达6.3%,远超市场预期,纽约股市应声下跌1.2%,道琼斯指数更是创下了三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供应链的重组与中国制造的反击
在贸易战的阴影下,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着痛苦的重组。在洛杉矶港,1575名码头工人面对着电子屏幕上冰冷的数字——733个岗位——与堆积如山的空集装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五月以来,这个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的吞吐量暴跌了25%。西雅图港甚至创下了单日零货船靠港的惨淡纪录。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码。商务部宣布对中国阳极级石墨加征93.5%的反倾销税,叠加原有的税率,使得中国石墨入美的综合关税飙升至惊人的160%。作为电动车电池的核心材料,中国掌控着全球90%的精炼产能,这一举措意味着每块汽车电池的成本将暴涨超过1000美元。
面对巨大的压力,中国制造正在多线突围。在墨西哥的蒂华纳,美的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冲到了90%;在内蒙古的包头,一辆辆重型卡车昼夜不停地运输着稀土矿石驶向港口。这些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矿石,支撑着包括F-35战机和核潜艇在内的先进武器的生产,成为了中方谈判的重要筹码——因为美国国防工业87%的稀土依赖于中国供应。
中俄能源纽带在外部压力下显得更加坚固。数据显示,中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狂飙至99.6%,几乎完全摆脱了对美元的依赖。“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稳步增加,而“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的建设进度更是超前了47天。就在贝森特发出能源威胁后不到24小时,中国国防部宣布,中俄将于8月开展“海上联合 2025”军事演习。金融领域的配合同样默契: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宣布对华供油合同将以人民币结算;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也将美元支付的比例压低至40%以下。
在得克萨斯州的页岩油田上,钻探平台陆续停止运转,曾经繁忙的公路也变得冷清起来。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紧盯着屏幕,他们发现每天有价值2亿美元的原油贸易悄然绕开了美元结算。
割裂又依存的全球化图景
太平洋的波涛之上,一艘艘满载着美国乙烷的巨轮正驶向中国的港口,而一艘艘装载着稀土的货轮也正从中国的赣州驶往美国的加州。这些相向而行的航迹,隐喻着一个割裂又依存的全球化图景。
当美国财长贝森特在8月1日发出又迅速删除那条“相信美国已具备与中国达成协议条件”的推文时,新一轮的倒计时,11月12日,已经悄然开始。在下一次的谈判桌前,世界上的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将继续在悬崖边缘试探着彼此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