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这个夏天,“超”赛何以热辣滚烫

   2025-08-07 kongyu730
核心提示:  这个夏天,中国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是球场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从“苏超”到赣超,从“浙BA”到“村超”,一场场草根赛事如

  这个夏天,中国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是球场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从“苏超”到赣超,从“浙BA”到“村超”,一场场草根赛事如星火燎原,点燃了全民的运动热情。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何这些“超”级赛事能在这个夏天如此火爆?

  体育的根,扎在人民的需求里才活得旺。这些“超”级赛事之所以火得发烫,最根本的,是踩准了“人民性”三字的鼓点。你看赣超改球衣背后的字母为汉字,就这一个小小的调整,让球迷觉得“这比赛懂咱”,球迷说“看着就亲”;“苏超”开“豚宝信箱”听建议,把观众的呼声变成下赛季的赛程。浙江55000多个篮球场撑起“浙BA”的“百县大战”,诸暨一个县级市能办CBA全明星赛事,说明体育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秀场,而是千万人能摸得着、玩得起的生活方式。贵州榕江的“村超”赛场,那道7米高的洪水线刻在标杆上,比任何奖杯都让人动容——体育在这儿不只是竞技,更是抱团取暖的力量,是灾后重生的底气。

  赛事的火,烧旺了地域文化的烟火气。这些赛事的聪明,在于把体育变成了一根“金线”,串起了城乡的百态生活。“浙BA”里,诸暨的珍珠对柯桥的布料,赛场外老板们喊着“输球特惠”直播带货,把产业链的比拼变成了带笑的竞争;赣超中场秀跳采茶戏、演傩舞,让非遗借着欢呼声“火”了起来;山东搞鲁超,特意为青岛留了个“齐鲁球王争霸赛”的口子,广东的粤超干脆把港澳台球员拉进来,这格局,早跳出了单一赛场,变成了地域协同的大舞台。体育不再是孤立的“竞技场”,而成了串起文旅、消费、文化的“连接器”,就像宜春搞的“四重融合”,球票能换景区门票,中场秀能看采茶戏,连门票钱都能变公益基金建乡村球场,这才是“体育为民”的活教材。这哪里是单纯的比赛?分明是各地把自己的文化家底搬出来“晒”,用体育当纽带,串起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和民族情感。

  更让人稀罕的是,这些“超”级赛事长出了“自己的模样”。江苏的“十三太保”各显神通,湖南的“十三个充电宝”联手“围剿”长沙,浙江的“百县大战”把90个县(市、区)的精气神都亮了出来。没有千篇一律的模板,全是因地制宜的智慧。就像网友说的,“苏超”学不来“浙BA”,“村超”也成不了赣超,可正是这百样姿态,才凑成了“百花齐放”的盛景。这些赛事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们让体育成为城市精神的载体。“为城市而战”的口号,不仅点燃了球员的斗志,更唤醒了市民的归属感。体育赛事在这里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地方的特色,更照见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有人担心这股热劲儿能不能长久。其实你看那些赛场边的细节就懂了:赣超的夜市里,辣炒螺蛳的香气混着呐喊声飘得老远;柯桥老板的直播间里,布料伴随着球赛升温而热销;诸暨的篮球场上,老人小孩都能凑个热闹。这些赛事早就不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是长在了生活的土壤里,成了老百姓日子的一部分。当体育真正扎根民间,何愁没有常青的生命力?有人说这是“草根逆袭”,我看这是“水到渠成”。当体育不再只盯着奥运金牌,而是俯身看看群众需要什么;当赛事不再追求“高大上”,而是琢磨怎么让老百姓玩得开心,这片土地上自然会长出属于自己的“超级赛事”。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中国体育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这些遍地开花的“超”级赛事告诉我们:体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享受运动的快乐。当体育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当每个城市、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赛事,这才是体育强国最生动的注脚。当体育真正成了老百姓的日常,这热辣滚烫的日子,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邓随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